2025年1月23日
“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是指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四种既定事实或终极关怀,以及由它们而产生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恐惧和动机。第一个核心冲突,对死亡必然性的意识与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之间的张力。第二个关键的动力性冲突,我们无根基的处境与我们对根基与结构的渴望之间的冲突。“自由”意味着外部结构的空白——个体是自己世界的创造者。第三个冲突,我们对自身绝对孤独的意识,与对接触、保护的渴望,以及成为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的愿望之间的张力。根本性孤独——既与生命隔绝,也与世界隔绝——隔绝在所有其他孤独之下。第四个动力性冲突,人类这种寻找意义的生物,与所投身的本身毫无意义的宇宙之间的冲突。
“存在主义动力学”与弗洛伊德及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动力学之间,有两个主要差异。第一是基本动力结构下的起始点不同,驱力→焦虑→防御机制,被替换为:对终极关怀的觉察→焦虑→防御机制。二者都假定焦虑是心理病理的推动力;某些意识和无意识的精神操作(防御机制)是为了处理焦虑而发展起来的,并构成了心理病理;尽管防御机制提供了安全,但也总是限制了成长和体验。第二是对“深层”的定义不同。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是以发展为基础的,“根本”或者“原始”按照时间顺序来理解,都是“最初”的同义词。而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做深层的探索,意味着跳出时间之外来思索,思索我们的双脚与立足之处之间的关系,思索我们的意识与周围空间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是发展性的、动力性的、分析性的模型,而存在主义动力学是即刻的、非回顾性的、存在性的模型。
心理病理学模型很类似于当代的躯体医学模型,后者认为传染病是有害的病原和宿主抵抗力之间失衡的结果。有害的病原一直都存在于身体之中——就像所有个体都必然面临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压力一样。个体是否会出现临床疾病,有赖于其身体对病原的抵抗力(诸如免疫系统、营养、疲劳等因素):当抵抗力下降时,即使病原的毒性和活力并没有改变,还是会产生疾病。人类所有个体都处在困境之中,病态心理的出现,是因为无所不在的压力与个体防御机制之间的交互过程中,有些人对应对困境无能为力。
一些治疗师不处理存在性关怀,不只是因为这些关怀的普遍存在,还因为他们本身就太害怕而不敢面对。这种治疗师相信最好忽略存在的议题,因为要处理生命中无情的存在事实,只有两种方法——对真相感到焦虑,或是否认——而两者都令人不快。塞万提斯借着不朽的堂吉诃德之口说出这个问题:“你要做疯狂的智者,还是健全的蠢货?”存在主义的治疗立场拒绝这种两难——智慧并不会导致疯狂,而否认也不会使人健全——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虽然痛苦,但最终会获得治愈。托马斯·哈代说:“如果有变得更好的方法,就是彻底看一看最坏的情形。”
存在主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哲学学派的关系,很像临床药物治疗与生物化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正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学派有明确的起始点,有人追溯到1834年的某个周日下午,一位年轻的丹麦人坐在咖啡馆抽雪茄,沉思着一个事实:自己会逐渐老去,却还未对世界产生过任何贡献。这个名叫索伦·祁克果的丹麦年轻人将短短的余生投入到对自身存在处境的探索中,在1840年代发表了几本重要的存在主义专著。他的文章多年来都没有被翻译成其他文字,所以影响也有限;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找到肥沃的土壤,由马丁·海德格尔和卡尔·雅思贝尔斯开始浇灌。这个领域中最重要的哲学文本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哲学家和治疗师的任务是解除潜抑,使人重新认识自己从一开始就知道的事情。正是基于这个理由,许多重要的存在主义思想家(例如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米格尔·德·乌纳穆诺、马丁·布伯),都比较喜欢以文学来阐述,而不是正式的哲学论证。最重要的是哲学家和治疗师都必须鼓励人向内心看,关注自身的存在处境。
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师都同意一项基本程序要点:精神分析师必须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处理病人;也就是说,必须进入病人的经验世界,倾听那个世界的现象,不带有会歪曲认识的预先假设。路德维格·宾斯旺格是最著名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师之一,他说:“不止有一种时空,有多少个主体就有多少个时空。”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共享很多基本信条,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具有存在主义倾向,比如马斯洛、珀尔斯、布根塔尔、布勒,特别是罗洛·梅。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决不等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传统,二者所强调的重点有根本性差异。欧洲的存在主义强调限制,强调面对并接受自己对不确定性和虚无的焦虑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较少谈论限制和偶然性,而更多谈论潜能的发展;较少谈论接受,而更多谈论觉察;较少谈论焦虑,而更多谈论高峰体验与合一感;较少谈论生命的意义,而更多谈论自我实现;较少谈论分离和根本的孤独,而更多谈论我与你的相会。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席詹姆斯·布根塔尔提出五项基本假设:1.人大于其各部分的总和。2.人存在于其人文环境中。3.人具有觉察性。4.人具有选择力。(人并不是其存在的旁观者,他能创造自己的经验。)5.人具有意向性。(人指向未来;人有目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讨论俄狄浦斯情结时指出的那样,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读者心中会有某些东西跳出来,拥抱书中的真理。虚构人物的真理令我们感动,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真理。此外,伟大的文学作品还教会我们认识自己,因为这些作品真实尖锐,就像任何临床资料一样真实:伟大小说家的人格,无论如何分裂在书中多个人物之间,终究都会完整流露出来。存在主义治疗的谱系还包括伟大的作家,他们探索并阐述存在的议题,不输专业同道,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卡夫卡、萨特、加缪。
存在主义立场挑战了传统的笛卡尔式世界观,后者是由客体和感知这些客体的主体所构成。客体具备有限的性质,可以通过客观研究来了解。存在主义立场则越过主体-客体的分割,不把人看作是可以在适当环境下感知外在现实的主体,而将人视为参与建构现实的觉察者。为了强调这一点,海德格尔总是谈到人类是“此在”,指的是人在那里、是一个被组成的客体(“经验自我”),但此人同时也组成了世界(“先验自我”)。“此在”的人既赋予事物意义,又同时感知这意义。
心理治疗研究的结果评估高度依赖于、取决于信息的来源。例如从四种不同的视角来测量结果:(1)被试本人的视角;(2)团体带领者的视角;(3)团体其他成员的视角;(4)被试社会网络的视角。关于有谁发生了改变、改变了多少,不同信息来源之间完全没有交集。研究者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一种方法是通过减少提问、依靠单一数据来源来提高信度;另一种常见方法是避开主观的“软”标准,只测量客观标准,比如酒精的消耗量、配偶在特定时段内插嘴的次数、食物的咀嚼次数等。却无法重要的因素,例如爱人或照顾别人的能力、对生活的热情、决断力、幽默感、勇气或是对生活的投入等。心理治疗的研究会遭遇生命的一个基本事实:结果的精确度与研究变量的肤浅程度成正比。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正确方法是“现象学”的方法,直接去看现象本身,不以“标准化”工具和前提假设来与他人相会,但这种现象学方法从概念上来说是无法实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