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网译:
(子张又问)“崔杼(zhù)杀了他的国君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后,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于是就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是一个清白的人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吗?”孔子说:“智还没有达到,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公元前547年,崔杼弑齐庄公,立其弟景公。
时孔子4岁。
崔子弑君,局中人很多,只是子张问陈文子。
陈文子何?
陈文子,妫姓,陈氏(“陈”同“田”,亦称“田氏”),名须无,谥号为文,故称陈文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陈文子的生卒年不详,他在齐国的活动年代大约迟于崔杼,与晏婴有交集,大体在齐灵公、庄公、景公当政时期。
陈氏原本是陈国公族,陈文子的四世祖陈完为陈厉公之子,后来他在陈国竞争君位失利,逃到齐国避难。
齐国当时是齐桓公当政,齐桓公打算封他为国卿,他推辞道:“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慧也,不敢当高位。”于是齐桓公便让他当工正,掌管百工事务,位列上大夫。
齐懿公时期,公见陈完贤,意欲把自己女儿嫁给他,占卜得辞曰:“是谓凤凰于蜚,和鸣锵锵。有妫(陈)之后,将育于姜(齐)。五世而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意思是说陈氏日后将会在齐国发迹,取代姜氏。
“五世”是指陈文之子陈无宇。后来陈无宇果然在剪除庆封集团势力后,成为执掌齐国军国大权的正卿之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现了陈氏在齐国的“五世其昌”。
陈氏从一世到五世的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应该是四世陈文子,他在齐国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中苦心经营,步步进取,规避风险,顺势而为,使得陈氏集团势力不断壮大,最终从众多政治派别中脱颖而出,为“田氏代齐”的政权嬗变奠定了基础。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所载之事是晋国大夫栾盈在国内作乱,出奔齐国,齐庄公却把他奉为座上宾,晏婴和陈文子都觉得不妥,因为晋、齐两国此前曾有约定,不得收容叛国者,而且当时晋强齐弱,以小国事大国,关键在于“忠信笃敬”,如果小国失信于大国,必将招致灾祸,于是他们竭力劝谏齐庄公,然而齐庄公却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
齐庄公担心晋国对齐国实施报复,便派人与楚国联系,希望与楚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晋国。第二年,楚国派使者遽启彊出使齐国,恰好齐国正在举行祭社活动,齐庄公便邀遽启彊共同观礼,向其展示齐国的军武装备和战阵演练。
陈文子听说此事后连连叹息道:“军武装备与战阵演练是国家的核心机密,随便向他国使者展示呢,今后在战场上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这真是愚蠢之极!如今诸侯各国无不虎视眈眈,蠢蠢欲动,齐国如果不严加防备,以后肯定会受到他国(楚国)的侵略!”
陈文子对当时的形势有着冷静的判断:齐庄公头脑简单,见利忘义,刚愎自用,寡恩薄义,这样的国君是难当大任的。国卿庆(封)、崔(杼)二氏为臣不忠,为人不义,品行低劣,凶残暴戾,这样的国卿也是难以长久维持的。反观陈氏家族,力量单薄,羽翼未丰,况且不是齐国公室,寄人篱下,一举一动都会遭人猜忌。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能够保全自己的清誉与性命已实属不易,若想凭一己之力改变齐国的颓势,则是极不明智的,因此他最终选择了韬光养晦,静观时变,即便表达反对意见,自己也不直接出面,说话点到为止,绝不招惹是非。
公元前547年,齐、晋两国之间的矛盾尚未化解,执政国卿崔杼弑杀齐庄公。
陈文子对于齐国内部的这种深层次矛盾早有洞悉。当初崔杼迎娶东郭姜时曾请人演卦卜问凶吉,遇“困”之“大过”,卜筮者因为怕得罪崔杼,都说是吉兆。后来有人将此卦演示给陈文子看,陈文子说:“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他认为此卦极为凶险,如果崔杼一定要娶东郭氏,日后必将引起宫中内乱,妻死子亡,自己也入无所归。
崔氏之乱后,齐国新立齐景公,崔、庆二氏当政,滥杀无辜,迫使齐群公子和贤大夫纷纷出逃别国。
陈文子也是在这段时间出逃避难的,不过他离开齐国的时间并不长,正如子张中所说的那样,他每到一个国家都发现当政者“犹吾大夫崔子也”,因此又返回齐国了。
之后,如《易》卦言,崔氏家族内部发生内讧,崔氏诸子被伺机已久的庆封杀死,崔杼和东郭姜也自缢身亡。至此,齐国军国大权完全落入庆封的掌控之中。
庆封擅权专政,激起了齐国上下的不满,各种反对势力正在悄悄聚集。
陈文子此时虽然已经告老还乡,但他对齐国的政局变化洞若观火,他认为陈氏集团接管齐国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问其子陈无宇道:“祸乱马上就要来临,我们陈氏能有所得吗?”陈无宇答道:“我们能得到的东西恐怕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吧。”陈氏父子达成共识后,陈文子一方面告诫其子在乱局中要谨慎从事,要与庆封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在暗中联络各方力量,形成共识,伺机发起行动,清君之侧。
是年秋八月,庆封率族人到东莱田猎,陈无宇同行。陈无宇向父亲辞行,陈文子说:“庆氏即将大祸临头,此时你与其同行,恐怕会受到牵连,你为什么不推辞呢?”陈无宇说:“我若推辞,反而会引起庆封怀疑,不如中途你找一个借口把我招回来。”待陈无宇随庆封出发后,陈文子立即派人与齐景公通气,商定乘庆封不在都城临淄之机向庆氏发起攻击,时间就定在秋祭这一天。陈文子估算庆封等人到达东莱后,又派人捎信给陈无宇:“无宇之母疾病,请归。”陈无宇假戏真做,痛哭流涕,庆封只好让他赶回都城临淄。陈无宇脱身以后,一路上拆毁桥梁,毁坏渡船,阻止庆封返回都城。
齐国秋祭这一天,齐景公与诸大夫齐集太庙,庆舍主持祭事,庆氏族人在祭祀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其实齐国诸大夫密谋之事,庆氏已有所觉察,庆封身边人曾劝他赶快返回都城临淄,调集力量,加强防备,这样局面尚可控制,但他妄自尊大,置若罔闻。栾(子雅)、高(子尾)、陈(须无)、鲍(鲍叔牙)四族家兵在陈文子的统一指挥下,联手剿灭了庆舍。
此后,陈文子亲自护送齐景公返回宫中。
之后,四族合力击溃庆封。
庆氏集团被剪除后,齐景公命栾、高、陈、鲍四族为正卿,高趸、栾灶为政,将崔杼、庆封的家产悉数分给诸大夫,诸大夫各有所得,只有陈无宇一无所取,国人无不称颂。
陈文子完成了陈氏“五世而昌”的历史使命后便致仕返乡,由陈无宇出任正卿。
齐景公死于公元前490年,后由晏孺子荼、悼公阳生、简公壬相继为齐君,共计不到10年时间。
孔子死于前479年。
孔子三十五岁时到齐国,齐景公欲重用,晏子谏言不妥,于是未成,后闻有人要刺杀自己,于是回鲁国。
只是没有记载要刺杀孔子的是谁?
孔子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但能行刺杀之事,大概就是利益关键者,陈文子应为可能者之一,至少为知情者,因此关乎陈家的国运。
子张好学好问。
只是这一问,困住了孔子。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这一问在何时呢?
当不是在问令尹子文之后接着问的。
子张问令之后,孔子“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陈之后,孔子“未知。焉得仁?”
子张两问,孔子前为逗,后为句。
孔子流亡,子张一直相随。子张问陈文子,文为谥号,也就是此时陈文子已经死了。
子张问陈最大的可能应是在孔子流亡后期,在听到陈文子之死时问的。
以孔子之智之慧,焉能只看陈文子。
此时的孔子早已经不再把《易经》作为简单的占卜之书。
从《左传》看,陈文子之《易经》的研学之成未必在孔子之下,只是子张问仁,而孔子早就可能在想田氏“八世之后,莫之于京”了!
孔子此时已经望七。
陈文子是田之四世,其子陈无宇才到五世,这一切还都在演绎之中!
孔子以后,田氏代姜为齐,只是此齐非彼齐了。
孔子曰陈文子“清”,是清流?清议?亦或是清白?
以孔子之求仁求义,陈文子当不得清流,当不得清白,充其量为清议。
孔子演《易》,陈文子亦演《易》,这清议的背后都是天机重重!
子张之问,问到了孔子心结,孔子曰陈文子为“清”,从一地又到一地,皆为“君子不立于危墙”,反观自己呢?
从流亡开始,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自己所思所行,较子于陈文子,自己当若何?
陈文子当为清议,我孔子自己呢?
陈文子一人避祸,自已带着一群弟子何尝不是?此时的孔子在遥望陈文子,遥望田氏,百年前,百年后,不可知。
从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田完至齐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经历了286年。
此时孔子已经死了约百年。
子张看不到孔子的心绪起伏,接着问“仁矣乎?”
孔子曰:“未知。焉得仁?”
孔子只好说,“我真得不知道了。陈文子能得仁吗?”
孔子不知道,子张只好自己去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