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到这个旅途遥远,山清水秀的地方已经有一年零八个月了。看到朋友圈小婶的心情“每逢祭祀过节,心情就无法抑制的糟”,让我突然想记录这一年多婚后的生活,仅就祭祀过节这件事,我的体验。
今天是潮汕地区的传统节日“七月半”,早上八点出门去婆婆那里,到拿东西回来,去祠堂祭祀,回来,忙活到十一点。身体不累,但是,这种忙是一种空虚的忙,寂寞的忙。
直至现在,我对过节还是非常的不喜欢,且越来越怕。知道为什么吗?也许首先,这源于一种差别导致的不习惯。
我们家都是在家里祭祖的,在厨房煮好菜,端到祭祖的方桌上就好。上学的时候不在家自然没有参与。如果在家的话,我乐于帮妈妈打下手,可能是摘摘菜,洗洗锅碗,折元宝吹元宝,帮忙烧纸钱等等,我真心乐意去做,觉得那种安详平静的日常事务是让人愉悦的。即便后来上班了常常没能回家帮忙,可以的话也会赶回家一起吃顿饭,一家人温馨美好。后来对比了才知道,也许很重要的一点,是娘家那边的拜神是很人文主义的。买了什么来拜就放在盘子里,拜就好了。不需要讲求怎么摆放,什么顺序,更不用严格要求初一十五要提前的一天晚上十一点过后才拜。
这边是不同的,一开始在帮忙的时候就经常被说--“香蕉要摆这样,桃子的屁股放下面,粿要这样放才围一圈好看……”拜的东西不丰盛,但礼节讲究特别多。一个初一或十五要拜3处地方,家里拜众神,地主爷,青砖祠拜祖先,加上农场那边的地主爷就是4处!尤其不同的是,每次祭祖都要整个家族十户人左右聚在祠堂里一起进行,等齐所有人,烧完三四柱香,一起数一大堆的纸钱,烟雾缭绕,头上顶着灰,再挑着东西各回各家。
还经常要晚上拜神,有几次夜自修结束回到家十一点,婆婆在家给我们准备好东西(婆婆还是帮我们很多的),等我们回到开始拜,那一刻真的好委屈,明明那么累刚到家第二天还要六点多起来上班,现在十一点还要拜神!我难以理解,但只能去做!
结婚前,我对这些事真的几乎没有考虑过。回想起来,当时遇到过节祭祖,男朋友似乎都在家帮忙,但那时的我完全没想过以后这个重任就传到我手上了。
结婚后的四个月内,按照这边的习俗,我是不需要去祠堂参加祭祖的。但是拜神的活儿就要承担。在拜了几次之后我惊呼“我居然要承担拜神这重任了!”尤其看到小婶子每次带着两个小不点儿孩子还要拜这拜那的,一边有点愧疚自己常常因为上班而让婆婆去拜,一边还是很不能接受自己要做这些事。在我了解到的婚后生活中,很少朋友同学提到有这个任务,大概他们都是婆婆去做的,包括我姐,也是这样。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真的觉得好难接受。
从以前对过节家里有一大堆吃的还有家人团聚给人的期待感,到现在变成了负担,一个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我内心不高兴,但客观上,还是得感恩的。感恩婆婆因为我要工作,已经帮我干了很多本来是要我干的活了。很多次祭祀我都是因为要上班没去参加。参加过的,有时候如果老公有空一起去,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他没去,我就煎熬了。
一方面是感觉到非常孤独寂寞。祠堂里拜神的也许就我一个是跟那里的人没什么关系的。本族的男人小孩肯定是熟悉环境的,这就是他们生长的地方啊,聚在一起祭祀也许是很多小孩很兴奋的事情,而嫁过来的女的要么是自己已经是多年的媳妇,奶奶辈的,要么是有了小孩的媳妇,只有我,是孤零零的。本来和小婶子同龄的,也许可以作伴,但她和婆婆关系不好,几乎不互相说话的,一到那边气氛就不对,我跟这个说话也不对,跟那个太熟也不好,我就那样默默的,不说话。该点香点香,该数纸数纸。我知道,小婶子可能还会因为婆婆帮我而没帮她而生气。
更难熬的,是随着时间慢慢过去,而我还没有怀孕的时候,内心就更不愿意去祭祖了。感觉自己很丢脸,不愿意说话,也害怕别人议论我,更觉得在那里的我是个不和谐的存在。
在孩子这个问题没能解决的前提下,我越来越害怕碰到祭祀过节的时候自己还不用上班。在这个家族里,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跟别人不一样真的好难。我在心里默默要求自己,下次自己该做的做多一点吧,不要让人侧目。然后,看开一点,当女人就是这样啊,嫁过来就认命吧,这没有什么需要抗争还是去奋斗的,本来就该这样。
婚姻真的不是两个人在一起那么简单。希望还没结婚的妹子,很多事情多了解一些吧,有点心里准备,心里承受能力强点,适应力好点,什么事情永远不要想当然,也不要跟别人做对比,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过好自己的生活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