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纪念日】- 5 世界气象日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所谓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主要包括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要素。对于地球环境来说,气象可以表征大气中热、风及水的转变的物理过程。具体描述近地面层大气状态短期变化的自然现象谓之“天气”,有七个特征:温度(气温)、湿度、降水类别、云量、风级(及风向)、大气压(气压)以及水平能见度。由此引入“气象参数”,从管理与量化的层面,作为气象部门(气象局)工作热点,当前是“天气预报”。显然,这些都和人们所期待拥有适宜的环境空气质量息息相关。
1. 关于世界气象日
世界气象日的由来: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WMO)作出决定,每年的3月23日为“世界气象日”(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在维也纳成立,该组织1947年9月召开气象局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由此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为每年的3月23日。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国成员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而这些主题,都与当下的气象环境状况密切相关。例如:2013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2014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因为天气变化中的超高温(热浪)、超低温(寒流)、超高风速(飓风)、强降水(暴雨)等恶劣的气象条件,都会造成损失惨重的灾害,是引发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的巨大伤害作用。因此,为了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保护环境,就必须增强气象意识,探索掌握天气气候的变化规律,以利于人与环境融合。而 2024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气候行动最前线”。
世界气象日历年主题:
1961年 气象
1962年 气象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贡献
1963年交通和气象(特别是气象应用于航空)
1964年 气象—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1965年 国际气象合作
1966年 世界天气监测网
1967年 天气和水
1968年 气象与农业
1969年 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
1970年 气象教育和训练
1971年 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2年 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3年 国际气象合作100年
1974年 气象与旅游
1975年 气象与电讯
1976年 天气与粮食
1977年 天气与水
1978年 未来气象与研究
1979年 气象与能源
1980年 人与气候变迁
1981年 世界天气监测网
1982年 空间气象观测
1983年 气象观测员
1984年 气象增加粮食生产
1985年 气象与公众安全
1986年 气候变迁,干旱和沙漠化
1987年 气象与国际合作的典范
1988年 气象与宣传媒介
1989年 气象为航空服务
1990年 气象和水文部门为减少自然灾害服务
1991年 地球大气
1992年 天气和气候为稳定发展服务
1993年 气象与技术转让
1994年 观测天气与气候
1995年 公众与天气服务
1996年 气象与体育服务
1997年 天气与城市水问题
1998年 天气、海洋与人类活动
1999年 天气、气候与健康
2000年 气象服务五十年
2001年 天气、气候和水的志愿者
2002年 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
2003年 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
2004年 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
2005年 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
2006年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2007年 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
2008年 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OBSERVING OUR PLANET FOR A BETTER FUTURE)
2009年 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Weather,climate and the air we breathe)
2010年 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2011年 人与气候
2012年 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2013年 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
2014年 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
2015年 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
2016年 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2017年 观云识天
2018年 智慧气象(Weather-ready, climate-smart)
2019年 太阳、地球和天气”(The Sun 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 [4
2020年 气候与水(Climate and Water)
2021年 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
2022年 早预警、早行动
2023年 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
2024年 气候行动最前线(At the frontline of climate action)
宣传口号:
1.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2.2010年世界气象日主题——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3.极地气象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4.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5.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6.加强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7.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8.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9.提倡简朴的生活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0.准确预报天气与气候变化,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1.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12.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13.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1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正式宣布生效,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
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2. 关注世界气象日
气象因素是人类生存的关键因素。干扰这些因素(天然的或人为的影响)的正常状态,就会影响人类的环境空气质量。由此需要关注的是:
【1】气候变化:气候(Climate),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一个标准气候计算时间为30年。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变化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其主要气象因素是温室效应,引发“全球变暖”,造成“冰山融化”。后期,这可能会导致地球上的生物面临大灭绝。冰山融化还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出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问题的国际公约,它于1992年5月10日在美国纽约通过,并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会议上签署,旨在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对此,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2】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的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大气污染物释放到地球的上空后形成的降水。其危害主要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以及造成土壤酸化、作物损害、建筑物腐蚀损害。酸雨在我国南方地区影响较大。
【3】风灾:属于自然灾害,是由于风速高达30 m/min风速的风。主要是海上台风入侵,产生暴雨等摧残性的危害,具有地区性的特点,重在防范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陆源的危害是沙尘暴的危害,常以植树造林的生态屏障,以及有效的防治理方法。
【4】污染:环境污染决定于三个条件:源强度(污染源浓度)、气象条件和受体状况。所谓气象条件的影响,是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促进(有利于)环境空气污染的形成和加剧。例如“逆温”的气象条件下,即大气压力低、风力速度低、大气圈的上层气温比下层气温高的气象条件下,就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积聚、产生环境空气污染。例如在阴霾天气,北京的首要污染物,几乎都是PM2.5。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祸首。
3. 2024年世界气象日宣言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仅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3年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1.45℃,再次打破历史记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全球沸腾时代到来的情况,and it is just the beginning of global。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行动,团结在于强有力的共同行动。2024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希望大家能够主动参与到气候行动中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力守护共同的家园。And it is a call for everybody。We must all in the same direction。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受影响显著区,气候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人体健康,水资源,生态环境,能源供应,重大工程建设等诸多领域带来严峻挑战。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减缓与适应并举,可再生能源利用以站在国际前沿。长期以来,绩效部门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部署和行动站在防灾减灾最前线,力求破解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大气密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国内牵头部门,深度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治理,深度参与屏幕进程和未来机制建设,抓住适应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南南合作的扩大物质合作,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加强气候变化科学传播,推动气候变化大科普,提高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人类社会需要共同行动,投入到气候行动最前线。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致敬学习关注“环保纪念日”,提升环境意识的环保志愿者,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