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似乎特别喜欢“听话”的孩子,总是对孩子说“你要乖哦”“听爸爸/妈妈的话”“你就听不懂我说的话吗?”……成年人似乎总是喜欢将孩子捏在手里的感觉。这让我突然想到了前几天在医院抱着几天的小姑娘上楼,一个中老年男人和一个中年大姐就教训(反正我的感受和理解是这样)起我来“孩子要这样抱”“孩子的头需要在臂弯里面,不能晃动”。好为人师,真是有病,得治。作为成年人,作为家长(包括祖辈)和师长,总是想控制住孩子,总是想他们的一切言行都符合成年人的标准,这也是病,得治。
当然,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战胜孩子,让他们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一言一行一思都按照我们的标准来,那么利用威压、恐吓、惩罚、说教、欺骗会有效果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效果很好,即使大了大部分时间短暂也是有效果的。但是我们有思考过,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行事的吗?估计发自内心,在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情况下做的判断选择很少。
选择赢了孩子,是因为我们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需要推动事情的解决,不管是学校里面老师工作开展的需求,还是家庭中家长自认为事情解决的需要,暴力(语言和肢体)总是能够立竿见影。然而对于我来说,渴望真正的赢得孩子。我需要将孩子当人看,真正的人。这种说法,或许会遭受到攻击:“我哪里没有把他当人看了”。在我的生活中,老人、朋友多人均对这样的说法不以为是。然而,每当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摸他的脸?为什么要用东西去戳他?为什么抢他的零食,叫他没你吃?不给你吃,还说别人小气?为什么叫他别回家,跟着你回家?他们的回答是:我喜欢他啊,逗逗他。逗逗他?开什么玩笑,如果对面的是我,你敢吗?你会吗?哑口无言,对方就会说:他是娃娃嘛/他是小孩啊。这就说明没有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看待,是把他们当成狗猫一样的宠物在对待。如此,我们怎么可能赢得孩子。尊重孩子,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孩子,从而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在现实场景中正常发展,让他们能够逐渐形成对成人世界的理解和追随,这便是我说的赢得孩子的第一要义。
不过这还不够,孩子毕竟和成年人不一样,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因为年龄、心理、阅历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根本无法像成年人一样思考和行事。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从而外化为与我们差异的行为表现。作为成年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事实上,我是非常不赞成“教育孩子”这样的措辞,我认为“帮助孩子”更为恰当。教育孩子,意味着我们是教育者,还是是被教育者,我们之间天然的存在高低之分,权威与顺从的地位,同时多少还是是被教育坏了的。尽管我并不认为人性本善,却相信新生并非是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而是顺从基因密码不断生长的,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我们成年人,只需要根据孩子的基因密码不断调整我们的帮助方式,引导孩子将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并不断生长就肯定会取得善果了。所以,孩子需要的是帮助,恰当的帮助,而不是刻意的教育。),我们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孩子的生长规律,然后适时的帮助孩子。所以我认为,作为成年人,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年龄需要比孩子大0.5到5岁,孩子越小,我们语言和行为年龄与孩子的距离应该越小,孩子越大,我们语言和行为年龄与孩子的距离应该越大。不过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进入大学,走向社会,我们便需要给予他们在思想、婚姻、家庭、事业、人生真谛等更长远方面的帮助,这当然需要恰到好处的时机,而不能总是说。平时帮助则主要仍然遵循0.5-5岁这样的年龄范围,这便是我所谓的赢得孩子的第二要义。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自己的生命形态。作为帮助者,我们不能够将自己的理想安放在孩子身上,所以任何时候,成年人都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孩子自己才是他人生的实际践行者、体验者、感受着、判断者。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总将自己的判断、期待灌输给孩子,更不能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和节奏前行,而应该静下心来,看看孩子的状态,感受一下孩子感受和需求,了解孩子的想法和目标,然后帮助他在自己的路子上走得更远。哪怕走不远又怎么样呢?他喜欢,他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就好。如此长成得孩子,真切的为自己负责,他自己成为自己,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此便是我所谓的赢得孩子的第三要义。
赢得孩子,我们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我自己也是时常失控,翻车撞人,每一次受伤的都是孩子,而每一次的道歉,孩子立马就原谅了我,给我重新帮助他的机会。甚至某些时候他还会主动说:“爸爸,我爱你”,何其幸哉,得子如此。我还需要什么动力促使自己不断努力,更好的赢得孩子呢。他便是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