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非常喜欢,迷人的暗绿,简洁的白字就那么高雅地摆在封面右上角,一看就是一本特别“文艺”的书。还记得是有一次去参加一个“高雅”而小众的活动,当时这本书在主讲人的一堆书里随意堆砌着,由于它的美貌,我一眼就瞄见了它,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谁知主讲人十分敏感,情商特别高,居然在演讲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我的小眼神,当场就把这本书送给我了,令我十分意外和惊喜。然而我可能更喜欢它的封面,里头的内容总觉得改天再读吧。
当时,刚听说木心这个名字没多久,只知道在乌镇有一个木心美术馆,似乎很多的文人非常推崇木心这个人。同时他的名字既好听又好记,文雅特别,木心,木头做的心吗?
言归正传,说说这本书吧。一本挺小的书,所以我断断续续基本上两小时就看完了,当然看得不慎仔细。为什么呢?因为最近几个月都在看一些科普的书籍,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比如《宇宙的琴弦》、《自私的基因》什么的,特别地理工科思维,觉得人类情绪上的小心思根本就是无病呻吟没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木心的这些随笔对于我要么就是不够层次去理解他所说的一些从古至今提到的名人甚至是宗教故事,要么我就觉得太矫情了,没必要去深究这些所谓的文字。人家都起名叫随想录了,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不过就是平时没事瞎写几句,感慨一下,没什么特定目的。当然了,鉴于文化水平,每个人的随想的含金量差距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花了半个小时研究“琼美卡”到底指的是什么。我相信你也很好奇,琼美卡这么好听的名字指的是什么呢?为此我百度了一下,虽然结果不多,但凭着我的聪明才智,原来琼美卡指的是美国纽约 Lower Manhattan的Tribeca区,现在翻译成翠贝卡区。也就是说,这些文字只是木心先生居住在美国的时候写下的一些文字,并且有些还都是短短小小,最多也就两三百字的文章吧。还有好大一部分就是一句话的集锦而已,非常适合用来发微博,涉猎主题丰富,语言犀利有趣,相当值得没事玩味一下。画风大概是这样的:
别提柴可夫斯基了,他的死......使我们感到大家都是对不起他的。
胖子和瘦子 难免要忘我地走在一起
比幸福 我不参加 比不幸 也不参加
评论家是怎样的呢,是这样——他拍拍海克里斯的肩:“你身体不错。”他又摸摸阿波罗的脸:“你长相不俗。”因为他认定自己臂力最大,模样儿最俊。
有人,说:其他的我全懂,就不懂幽默。我安慰道:不要紧,其他的全不懂也不要紧。
几乎什么都能领会,几乎什么都不能领会——人与艺术的关系索性如此,所不幸如此。
后来,我才明白,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的结局已经或近或远地炯视着我。
一贯说假话的人,忽然说了句真话——那是他开始欺骗自己了。
一个性格充满矛盾的人,并没有什么,看要看是什么控制着这些矛盾。
生活的过程,是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常常流于无效的自我教育的过程。然而总的是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以上有几句选自其中的一个篇章名为俳句。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但是我个人认为那篇俳句有点儿莫名其妙,可能是我没有用心去体会吧。
还是回到琼美卡这个话题来。查询的时候看到一个知乎问题挺有趣的,问的是“纽约各区的特点是怎么样的?”。里面有一个回答就提到了tribeca区,附图很有意思。我仔细比较了一下,tribeca区和其他区的特点,发现tribeca区是曼哈顿地区房价最贵的地段。另外通过研究纽约的地图又发现,tribeca地区紧连着lower Manhattan和China town,再想想为什么木心先生选择住这儿,也是挺有意思的。
显然我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书内容之外的东西上,但是阅读不就是为了增长见闻么。不管是为了感官上的享受,还是知识上的积累,只要是有所收获,就足矣。:)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小文青,或者对木心先生非常喜欢,那么可以看一看这本书(显然我对木心先生是知之甚少的)。最后送上里面我认为最接地气的一篇文章,以供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