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楼村地处豫鲁交界的黄河滩区,为黄河下游“豆腐腰”河段,是历史上沿黄灾害最严重的多患区,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听父亲讲,1962年,黄河主河道由东向西滚动,我们村三分之二落入河中,村里人被迫搬迁,原为一个整体的毛楼村先后分为六个小村,我小时候住的(小北关)就是其中一个。1976年、1982年(我出生那年),两次罕见的洪峰无情地摧倒了房屋、淹没了良田、卷走了财产,毛楼村从此戴上了“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帽子。
1985年,村支书从县河务局借来一条吸泥船,从黄河里抽水到滩地上,淤出大量泥沙沉积下来,淤出了89亩滩地,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不仅如此,淤出的新田还将从前的孤立滩区村庄连成一片,大大提高了抵御洪水的能力。1993年春,乡亲们开始从黄河主干道抽出泥沙,淤积垫高靠近黄河的部分旧村址,填平户与户之间的坑坑洼洼,使六个“小毛楼”村组连为一体。
1996年,我在聊城上学的第二年,终于建成一座占地50亩、高出地面5米的避水连台。1996年8月我们搬进了新家,也遇到了大洪水,大洪水过后,别的孤台村落被淹了,我们村的避水连台却毫发未损,引得其他村庄纷纷效仿。避水连台建成后,乡亲们共同探讨村庄的发展方向,最后达成共识,决定走一条发展生态旅游的路子。说干就干。建设施、挖浴场、种树木……2000年,我毕业那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各有特色、步步入胜的三个景点、八大景观,使游人流连忘返。我们村一时声名遐迩、游人如织,成了是远近闻名的毛楼生态旅游区。乡亲们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坐地生金”,这是母亲河给予我们黄河岸边人的特别“关爱”。
20年过去了,现在的村庄,整洁的街道槐柳成荫、古朴的民居规整如一,毛楼生态旅游区也格外有人气。特别是赶上周末或节假日,很多本地或周边地市的游客慕名来毛楼观赏黄河,感受一番“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壮美。仲夏时节,也是村里人最忙碌的时候。
夕阳西下,广阔的河面上波浪翻滚,金光闪烁。夕阳的余辉给村庄增添了一份静谧。
这里的水、这里的风、这里的河、这里的人、这里的一草一木,无不侵润着自然,流露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