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无论精彩与平淡,总要路过一段段不同的风景,有让你感到高光的,也有让你怅然若失的。通过独处,对经历进行一番思量、感悟,从中收获从容、习得真知未尝不是一种境界,一种能力素养。在某种意义上,独处就是一个自我调整、修炼、储能的过程。
莎士比亚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好的或坏的,但思想却使其中有所不同。”生活本就是百般滋味,有人陷于惆怅一蹶不振,有人背起行囊大步前行。而这些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心境,有些人总是“生活在别处”,认为现实充满苟且和琐碎,遇到点麻烦就临阵退缩,不敢直面生活的考题,消极的对待生活和工作,致使“负能量”蔓延。但如果转换下心态,不去抱怨,而是静下心来自省短板,探究化解困境的方法,往往会推开浮云,发现事物的“另一面”。这时候的平淡,便会成为书写人生精彩的序章。
贾平凹曾说: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淡定从容的过这一生。这句话和王维在《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异曲同工之妙。赏情怡景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也不失为独处的乐趣。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不易获得,需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
善于与自己相处,实际就是找到一个与“另一个”自己相处的方式,它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养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
与自己独处的方式,每个人都有不同,在我看来,阅读是与自己独处的最佳途径。我之前是一个爱热闹不爱读书的人,但聚会结束后常常会有一种空虚感笼罩心头。后来遇到了热爱读书的营长和一群积极向上的小伙伴,自己也逼迫自己多读些书。平常工作再忙,我也会抽出时间读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身修养,让内心得以放松。也许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当自己停下匆匆步履,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时,就能够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还可以激发智慧,让心境更加淡然,为精神赋予更多能量。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代文豪苏轼,官曾被贬得越来越小,距离汴京也越来越远,按普通人的看法他应该孤独寂寞怨,可在杭州为官,他疏浚西湖,修筑流芳百世的苏公堤;在徐州为官,他为加固城墙日夜指挥,以防黄河泛滥殃及百姓;而在多次遭流放的人生中,生活条件每况愈下,他又总能旷达超然,亲身躬耕,苦中寻乐。他一生豁达,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这种面对生活的心态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派淡然洒脱。这种洒脱是他与自己相处的方式,也间接感染着我。每当我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时,只要读起苏东坡的诗句总会心境豁达,精神抖擞。
善于与自己独处是一种人生智慧,要知道,生活的幸福取决于行动的力度,更取决于思维的宽度。面对时常不期而至的磨难与挑战,我们都需要在独处中挖掘新的思想和智慧,在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变压力为动力,这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