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读书有什么技巧?
我相信很多人认为读书需要什么技巧啊,认认真真的读完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读书还是需要掌握很多技巧的,不然等于白读。关于读书你是如何读的呢?又有什么技巧呢?接下来分享一些我读书的技巧,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1、三个问题。
在阅读之前,心中带着三个问题开始,然后去书中去找:
第一:作者在这本书中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关于这个问题,他提出了哪些核心的观点和关键词?
第三:这个目的和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思去探讨问题往往事半功倍,同理,我们读书的时候,带着问题去读,往往理解的更加地通透,记忆的也更加的深刻。
2、读书要注重做笔记。
如何读书?在梁启超看来,读书有精读、泛读之分。“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注重记笔记,“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叶数)。”
3、读书要学会质疑。
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1927年2月为厦门青年作过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就是《怎样读书》。他在演讲中说:“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识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管我们的思想。所以读书的时候,要随处生疑。换句话说,就是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以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想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这样的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培养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一门学问自然就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
读书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是顾先生的一贯主张。顾颉刚说,读书须疑,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
4、冯友兰先生的读书方法,归纳起来是四字:精、解、知、明。
精,即“精其选”。读书须有选择,否则在茫茫书海中会迷失方向。可以把书分为要精读的书、可以泛读的书、只供翻阅的书三大类。究竟哪些书值得精读?这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来选定。一旦选定的书,就要认真地、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解,即“解其言”。读书,尤其是读古书,首先必须弄懂它的文字,因为文字是书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古今之别。中国的古书是用古文写的,不同时代的古文又各有差别。如果不攻破这道语言文字关,就看不见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光站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怎么行呢?
知,即“知其意”。读书不能只注意字面上的意思,死读书,而必须注意字里行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
明,即“明其理”。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为前人的意所误。只有做到这个程度,才算是把书读活了。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因为意只是写书人主观的认识,而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真理,所以读书时要注意用客观真理的标准来检验。
5、输出。
如何衡量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书中内容呢?如何让自己更好地去读一本书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人输出书中内容或者写心得体会!
简单的向周围小伙伴去描述自己是如何理解那本书的,有条理有逻辑地将它们说出来。
尝试了之后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本书白读了,因为自己竟然啥都说不出来!
这时候“向他人描述这本书”这一任务会督促自己更加仔细地阅读,更加深入地思考,更加有意思地去记录自己阅读时的想法。
从而达到更好的输入知识的目的,往往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更加不容易忘记。
除了向他人描述书中内容,去实践书中的观点,也是学习的重要一环。
信息的传递是会递减的,作者有了某个经验,他想100%通过书本来表达,是不可能的,剩下的部分只能让读者自己去实践,通过实践就会知道自己哪里会踩坑,才会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想法。
最后,请放轻松。
读书总会是有收益的。虽然人读的大部分书都会忘却,或者完全用不上,但读书最重要的意义便是一种内在的升华,而非简单的知识点的富集。这种升华本质上还是体现在思维方法层面,即更强的学习能力,更强的分析能力,更强的逻辑思维等等。
要成为一个好的读者,就要依照一本书的特质,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来阅读。
若有不同的阅读技巧,欢迎来这里补充。
祝你读书愉快~
最后
拾书君想说,码字不易,如果我的回答有价值,
请顺手点个赞同吧。
谢谢啦,客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