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bilibili看了《蝴蝶效应》,在知乎推荐上说是有哲学道理的,然后点进去发现标题上写的是科幻片,再看看开头又有恐怖片既视感,看着看着就变成了悬疑片,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是爱情片。真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蝴蝶效应》是一部由埃里克·布雷斯、J·麦凯伊·格鲁伯执导,艾什顿·库彻、艾米·斯马特、约翰·帕特里克·阿梅多利、杰斯·詹姆斯等主演的科幻、惊悚电影,于2004年1月23日在美国正式上映 。
故事的男主是一个叫做伊万的人,他来自一个特殊的家族,父亲和爷爷均因为“精神疾病”被强制关在精神病院,而20岁时,他发现自己获得了可以通过观看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信物改变过去,从而改变现在的能力。
然而伊万却有着非常难忘的在童年,过去的可怕记忆始终折磨着他。因此,伊万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医生鼓励他用旅行来放松自己,此外,每天把发生的事情一件件详细记下来。而在所写日记的帮助下,进入大学的伊万突然意识到,记录自己每天所做事情的笔记本,可以帮助自己找回孩童时候的记忆。
很快伊万通过记事本找回了记忆,这些记忆让他察觉到了自己的过错,并因此失去了几个好朋友。而在童年记忆慢慢恢复下,伊万慢慢地想起了小时候的许多事情,这时他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当年做错了那么多的事。这时内疚开始折磨他,让他倍感痛苦。在痛苦的边缘,伊万希望能够彻底摆脱童年的阴影,于是他幻想着用自己的意识,潜入童年的身体,去重新挽回那些做错的事,并且珍惜与童年好友的友谊,好好地去爱每一个人,尤其是希望与当年暗恋的凯西最终走到一起。然而他一次次的跨越时空的更改,当他回到现在时都发现它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而且损害更加严重,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为了弥补错误,伊万又再次返回过去试图消除痕迹,但事与愿违,他的所作所为只能再次导致现实世界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一些情况。于是反反复复,他奔波于日益混乱的过去与现实之间,直到不可挽回的结局,他最终放弃了更改,接受了所有的恶果。
这个电影的设定有点类似于《时空恋旅人》,穿越到过去,然后一遍一遍地修改,结果都对后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只不过要显得更加惊悚。看的时候又想起了一个日漫《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有一个结局是穿越时空的男主一次又一次回到回去拯救了别人,可是却只能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最终自己却落得个昏迷多年,只得坐轮椅的下场。
而在《蝴蝶效应》里,因为看的是修改过的结局,据说原结局是主人公在妈妈的肚子里扯断了自己的脐带来避免重复的悲剧,但是就算这样还是会有新的孩子出生,又是无尽的轮回。据说当年上映的时候因为结局太过悲观导致观众不喜欢,所以很有先见之明地另拍了一个结局,就是男主回到小时候说自己讨厌女主,然后避免了接下来感情的产生,长大后成为心理医生的男主和作为陌生人的女主在大街上擦肩而过,双方回头,再无纠葛。
蝴蝶效应和唯物史观
有人说,蝴蝶效应有这么可怕吗?
“蝴蝶效应”最早由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指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而后来则运用到各个领域,而如果我们就历史而言,任意一个微小的事件,都有可能会历史的发展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因此这强调了历史的偶然性,而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就提出了十二个在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瞬间,比如在1815年6月18日,由于懦弱平庸的副将格鲁希固守成命,拿破仑兵败滑铁卢;1917年4月9日,列宁登上了从瑞士过境德国回到俄国的列车,也正因如此才没有遭到暗杀,最终领导人民推翻了俄国。可以说,蝴蝶效应聚焦于历史上的微观,实际上夸大了微小的事件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而与此相对的另一个观点是“唯物史观”,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又叫“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物质的发展。然而它也并没有否认历史的随机性,它只是要寻找随机性之上的规律性。因此唯物史观实际上是在宏观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的看法。而在《蝴蝶效应》这部电影中,如果我们这样运用唯物史观的看法,就不难发现主人公伊万所能做的每个选择都不可能是完全脱离他本身的性格、想法。尽管他个人也许不会做出某个决定,仍然有其他人会做,这是由社会中各种背景和人际关系所决定的,而他们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而尽管他再回到过去,也不可能改变他个人所处打社会整体向前发展的趋势。因此,改变是相对的,悲剧是绝对的。
而就故事的发展来看,整体沿着男主伊万成长的过程为主线,也因此表现得更不杂乱。同一个事件多个差异结果的重复表现,使得整部电影更有可看性。而这部电影中最精妙的构思就表现在,在不改变整个历史走向的前提下,为伊万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悔的机会,提供了生命的多种可能性,也因此让男主意识到了人生的不能重来,从而接受了生活中已经造成的缺憾。
“不要妄想改变过去,过去任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会引起未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那永远不是你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