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散步的时候邻居问我,什么时候结婚,确定就是他了吗。
当局者迷,但一旦确定什么是想要的,要么走,要么心甘情愿地留。
我们常常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和我们共度余生?而两个人结合的基础,又该如何维持和经营?
男女双方一开始产生“爱情”的情感现象,我们称之为“激情爱”。实质上是紧张的生理状态唤起,比如心跳加速、脸颊发红、手指颤抖。这与恐惧、焦虑、开心时的生理状态是相似的,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英雄救美”多演绎出动人的爱情故事。处于激情爱中的我们万分渴望和对方融为一体,心无旁骛,如沐浴于春风般沉醉,时时刻刻心心念着对方的好,在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中,以为能够得到至死不渝、地老天荒的爱情。而常识告诉我们很难。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激情和浪漫只能发生在爱情初期,感性色彩浓厚难以经久不衰。从前我常常渴望拥有理想中最完美的爱情和伴侣,这样的伴侣有着和我一样的思想维度,能理解我的文艺情怀,刚说上句便接下句般的诗词酬唱,思维碰撞间擦出的火花,能给我最浪漫的感觉,即精神上的高度契合。然而这种激情和浪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冷却并消耗殆尽,一段段不经考验的“激情爱”给了错误的爱情观一记响亮的耳光。
普世价值观认为结婚以后双方的感情就会稳定下来,于是情侣们双双臣服于这个大道理,去了民政局做了登记。殊不知若是这段感情没有从“激情爱”过渡到“伙伴爱”的阶段,也难以继续存活。因爱情而结合固然没错,因美貌与性而结合就有一定的不可逃避的风险。婚姻的基础在于感情、性、经济,三者满足其二就也能够算美满。感情这个名词说来范畴也够大,它不仅包括依恋、利他、亲密,还包括双方的人格相容性,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而美貌既不是经济,也不等同于感情。双方的人格不相容,便容易导致感情破裂,婚姻的基础也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了。
在“伙伴爱”中,没有“激情爱”那么热烈动荡,但它更趋于稳定,对于一起生活的伴侣有一种深刻的卷入感,彼此理解、尊重,相互依赖,如同亲人一般的感情,稳定又幸福。人格的相容是“伙伴爱”最重要的成分,也是感情培育的基础。两方的人格都相对稳定,不像美貌与性魅力那样易变,婚姻就能平稳。人格相容的伴侣是什么样的?我们常说,结婚该找一个相似的还是互补的,这里说的相似和互补就是人格的两种相容性,而该选择哪一种,根据具体每个人的情况具体分析,没有确定的答案。
相似的人在一起,好像一个连体婴儿,也是我之前的理想。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共同的生活节奏,共同的兴趣,三观一致或者至少在价值观上一致,而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生活协调有致而又不乏惊喜;但是很容易停滞,产生步伐的拖沓,不容易往不同的领域扩展和进取,因为人格太一致了,认为彼此就是最完美的另一半,毕竟人总有以自我为完美模型的潜意识。相反,互补的人在一起,形成制约和平衡,相互渗透和影响,术业有专攻从而效率高、执行快,在任何情境下都易生根发芽,比如美国的三权分立制也是这个道理;但如果今后任何一方失衡,影响力过大或过小,激化了矛盾和冲突,这个体系也很容易崩塌。
人格的相似与互补还都是客观理论,主观上的因素也占有感情中的一定比例。彼此只有愿意相互宽容和接受对方的相似点或互补点,才能延续这段感情,达到“伙伴爱”的程度。
与其穷尽一生追求一场醉生梦死的爱情,不如踏踏实实找一个能给你“伙伴爱”的另一半。汲汲营营地维持这段感情,总比无头苍蝇四处飞来得温暖安心。而我也从怀着少女情思、一味地追求心灵与感官上的唤起的激情爱,逐渐趋向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伙伴爱。
与邻居道别后,我打开了门,仰头是他的脸。相濡以沫三年有余,已经习惯对方的存在。
到家了。
-绯雯,一个正在成长的心理咨询师,戏剧、文学爱好者。如果你和我能以相同的姿态阅读,我们就能彼此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