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背影》
“不懂挺好,懂了就回不去了,一直欠着。”
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时还是初中,年少无知的我并不能了解作者表达什么,只知道“要求背诵全文”意味着我又可以对着喜欢的女生背书了。焦灼地等待着下午的放学,父亲会来接我。
那时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
多年以后,上了大学,父亲的背影一直隐现在我的脑海里,像一直欠着父亲某些东西。
家里贫穷,物质缺乏的年代,父亲常骑着有年代的摩托车,风雨无阻的接送我上学,小学,初中,高中。我也从摩托车的前面,坐到父亲的背后。懂事之后的我看的遍都是父亲的背影。
“正脸是一个句号,他的喜怒哀乐,你一目了然。
但背影是个问号,你无法确定那是什么。
你只能从中看到想看到的。”
四年前的夏天,父亲送我到大学报到。闷热的南昌,刚出火车站遍把父亲衣服沁湿。黑车师傅热情的抢过压在肩头棉被,父亲才能挺直腰板,唠嗑半天讲好价钱,终于上了车。小小的面包车里还坐着一个年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生,一个同样大汗淋漓的父亲。
辗转半天,终于来到学校。学长热情的把我们带的缴费处,父亲笨拙的按完银行卡密码,办完手续,遍扛起行李向宿舍走去。
无人居住的宿舍已有一层灰垢,父亲又熟练的拿起扫把打扫了起来,柜子的小角落也没有放过,多次欲想帮忙的我被父亲拒绝,只好站在一旁看着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衬衫已经透明。
把我叮嘱安排妥当后已是傍晚,父亲终于面露轻松,我们仨走在陌生的校园,寻找吃饭的地方,我知道,吃完饭父亲就要走了,心中泛起酸涩。
才吃几口,父亲已天热没胃口为由,便离开饭桌。透过玻璃,看着背影,叼着烟的父亲几次擦眼,我突然懂了,从此也一直欠着。大概,天底下的父亲,老去的样子都有些共同的特质。
那般心境,又似《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先生: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父亲再三叮嘱后,默默离开,我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就到这,别难过。
好的文章是会触动内心的,而这样的触动往往会引起内心的共鸣,当我们慢慢长大,当我们有一天不得不去触碰那些沉重酸涩的东西,遍会看到文章从未察觉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