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儿童互访
让城市的孩子走进自然里的生活,与乡村孩子同吃同住同劳动,玩那些朴素又古老的乡间游戏,领教一下那些古老的发明。同时让城市孩子带领乡村孩子走入城市文明,共享城市资源,让城市更温暖乡村孩子的心。
在2天1夜相互交叉的生活里,城市孩子能否适应在乡下这个自由原始的天地?乡村孩子又会如何对待突如其来的 “非正常”生活呢?
城市的孩子·乡村的孩子
城市的物质生活与广阔的视野,给这里的孩子带来自信阳光、个性张扬等个性,而乡村的孩子通常给我们的映象是内敛朴实、吃苦耐劳......在诸多对城乡孩子的印象描述中,是不是有一些偏见?到底哪个才是应该撕掉的标签?与其说在不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就去定义,不如切实的走进他们的生活。
我们相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馈赠的特别礼物,多样文化造就儿童个性的多样性。生活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让孩子的童年不同样。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儿童远离自然,成长在学业繁重的高压之下;而农村儿童缺乏教育资源,缺少父母陪伴引导,生活在对城市盲目的向往中。无论身处何地的孩子都会面临相应的困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希望挖掘潜在的村落资源和城市资源,构建城乡儿童交流的平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促进城乡教育融合。运用体验式自然教学,引导儿童在大自然里培养积极的价值观,锻炼良好的适应能力。
自然生活·城市生活
在城市生活久了,我们逐渐习惯便利的生活与可以讲究的物质条件,想必很多人都是精致体面的出门,干净整洁的回家。如果偶入乡村生活,恐怕就有人不能适应乡村的不便,以我们对孩子天性的了解,对于下乡这件事来说,情况应该会不一样。
活动之初,在尽可能保障孩子安全与独立的前提下,我们就阻挡了来自部分家长想要加入陪伴的热情,他们害怕孩子的不适应,同时又认同让孩子尝试独立生活的必要,尽管存在各种担心与疑虑,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些“风险”都是值得理解的,毕竟在成人的世界,这不谛于一次是否有勇气放手的冒险。最终经过与父母沟通,获取了他们信任的态度和热情的支持,共同期待活动能加深孩子的独立性与交流锻炼。
第一次来到彝乡,从非遗文化学习到野趣山村生活,城市里的这几个孩子都立刻进入了状态,对彝族文化充满了好奇,脸上写满了求知欲。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彝族孩子,常居城市的“新彝家人”哪里还有多少关于家乡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印象,父母也正好顺应彝族文化的主题,积极促成了这一趟孩子的寻根之旅。非遗传承人昂老师热情的带领孩子去传习馆了解,一件件难以猜测用途的老物件差点就把孩子们难住了。墙上挂着的是先人的“战袍”,那细长的杆子为什么会那么光滑?这个木质的器具看起来好奇怪,居然是一个捕鼠器、弯弯扭扭的彝族文字难道是象形文字?......琢磨着这些古老的时光与历险,不禁让人感叹先人在原始生活中的智慧与质朴。不论是在彝族传承馆里的参观了解,还是津津有味的学练彝文发音与书写,孩子们正一步一步迈入自然生活的门槛。
向乡村少年学习生活
怎样让城市孩子过上顺应自然、顺应天性的“正常”生活呢?我们还在琢磨着这样的“高大上”问题,孩子们早就一溜烟的跑去草地里接地气去了,向山林学习的步子迈得超级快,对什么都有这个学习劲该多好。一遇自然,孩子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物种,不论城乡地域不同,皆一样! 他们是如此的喜欢穿梭在树丛间,哪怕荆棘阻挡,也要翻山越岭去捕捉那些不寻常的快乐。不远处的山野里时不时的就爆发出一阵阵呐喊和喧哗,不是捉住小昆虫的得意声,就是见到虫子就害怕的尖叫声,乡间的小狗也忍不住上前来凑热闹赛着吼叫。此时的孩子,有的挥舞着不知从哪找来的棍棒在追逐打闹,有的跟着当地的大哥去挖池塘泥缝里的泥鳅,我们欣喜的看着这群孩子像极了欢腾的小野马在旷野飞奔。
等到和乡村孩子结了对子,真正要去入住和劳动的时候,我们带着的这群城市孩子又是格外的“没见识”。看到大群羊儿、牛儿经过都稀奇的盯入了迷迈不动脚;来到新家里直奔着羊圈里瞅,嚷嚷着要去放羊,摩拳擦掌的问:“我能不能摸一摸小鸡”?路过制作土绿肥的大妈家,也正儿八经的给人家筛了一麻袋肥料还不忘捉住几只新虫子。而农家的孩子对远道来的城里娃格外照顾,虽然话不多,但也着实让他们操了不少心,一会儿要带着他们出去串门,一会儿又得领着他们做饭。农家娃一旦展示过他们的彝族摔跤本事以后,又使出让人佩服的骑牛、放羊、爬树、做手工玩具的绝招来,城市孩子就满是羡慕崇拜了。
第二天徒步一段山路,孩子们都熟络起来,眼看着就到了附近最美的湖边,乡村娃们旺盛的体力让他们最先踏上新大陆,打水漂十连发的小哥哥帅气得引来欢呼声一片,城里的孩子自然也过足了瘾,怕弄脏的女生居然也踩着泥地带回一瓶子宝贝,最小的弟弟也敢壮着胆子爬到石坝上遥看远方。回去以后,有孩子在自己的笔记里写道:虽然他们经常也会受伤,但都满是野性,我们毕竟是祖国的花朵,不能只埋头在书本里、游戏里,而是应该去亲近自然,过一回自然儿童节。
童年是一场旅程
童书出版人三川玲在《下乡养儿》的序言里说,我们越来越少给儿童真正的生活,我们提供给儿童的,都是虚假的购买来的生活——比如农作,是去大棚里面摘下成熟得刚刚好的草莓,然后用比市场更贵的钱去购买;我们不去真正的沙滩上玩沙子,不在真正的泥地里玩泥巴,而是到商场围起来的15平方米里面,花30元玩一小时干净的沙子;我们不在田间地头、小区楼下跟小伙伴游戏打闹,却在优雅漂亮的早教机构,跟一群突然认识的孩子进行“社交”。
不多的乡下生活,自然会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记忆,而家长也意识到这种体验的重要。我们自然会看到乡村生活的朴素和条件脏乱简陋,父母当然无法放弃现有可以支撑生活的一切,带着孩子完全的拥抱乡村生活。而乡村,也不再是想象中的模样,虽然天空清朗、树木挺拔,但城市化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已经在侵蚀着乡村原有的样貌。在农村孩子孤单的童年里,也不乏被困在电视机里的日子和低头淹没在手机里那些躁动的青春期。城市的教育资源依旧为乡村不可匹敌。哪怕是我们结对的这样条件和交通方便的村落,孩子们也只能寄宿在学校,去更远的乡镇中心小学上学。
面对令人憧憬的自然生活与现实的困境,我们选择的路径依然有很多种,只要有时间,就应该带孩子去大自然中,听草木拔节,看万物生长。毕竟童年是一场旅程,不是一场竞赛,我们微微开启的这段自然之路,希望能带领孩子走得更远,与其让孩子在钢筋水泥中逐渐消耗自己的“天命”,不如保有牧羊少年那般云游四方的梦想,让孩子过上本应有的自然生活,这才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童年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