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 苏灼依 原创,别侵权哦^_^
© 苏灼依
最近几天心情比较低落,在我追溯源头的时候,才发现是7月13日看《抓娃娃》的后遗症,而我为了平复心情,不得不重新点燃那颗去看这部电影的心,于是今天,我二刷了。
像题目说的那样,这是一部 “经不起推敲”的恐怖喜剧。这篇影评我准备用三段式写法诠释我给予它的定义,即表面的喜剧,内核的恐怖,以及经不起推敲的中国电影现状。
上一次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同样是因为沈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最喜欢的国内电影人,我愿意为他主演的电影买单,也只为他。这一点是个人喜好,言止于此。
在国内演喜剧不容易,在国内搞深度创作尤其不容易,观众喜好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受制于那些众所周知又不能明说的限制,但其实只要符合国情的条条框框也无须过度解读。
言归正传,《抓娃娃》的上映我是意外得知的,但丝毫不影响我在超前点映的第一天就走进电影院,即使我在看电影之前都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什么意思,直至电影开场,我才想到一句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看完之后,这个“抓”字的衍生意义就有些特别了。
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沈腾和马丽的组合就是金字招牌,也是电影的基本盘和票房保证。作为开心麻花西虹市喜剧宇宙的又一新作,『抓娃娃』的笑点和笑料始终在线。
故事以沈腾饰演的土豪马成钢培养接班人为初衷,将自己大号练废的失望后的期待转而放在尚在襁褓中的小号马继业身上,开始了一段中国版“楚门”的教育实验计划。对,就是实验,这不仅是土豪爸妈对自己儿子的一次实验,也是开心麻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实验,至于结果,至少从票房和赚钱能力上,开心麻花成功了。
电影《抓娃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抓住了中国大多数观众的笑点,让观众可以从头笑到尾,不为自己花几十块钱买的票后悔。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看电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休闲渠道,我是去电影院放松心情、寻开心的,而不是探寻人生意义、追求不痛快的。毫无疑问,表面的喜剧标签在一群优秀喜剧演员的演绎下,赢得了大多数观众的喜爱。
我常听人说,中国的教育已然畸形,进而影响了社会的畸形。可是,考试性教育带来的影响又岂是一时半会可以说清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也对,还是那句话,历史和国情决定的模式非一朝一夕可改。一切为了孩子自古而成,如今社会阶层固化且悬殊,高考俨然是普通人仅存的相对公平的上升渠道了,古有科考,今有高考,这不是巧合,这是既得利益阶层留下的一份蛋糕,普通人能不能吃上,就看你卷不卷得起——卷分数、卷父母、卷资源,这一切从你的孩子没出生就开始了。私以为,这就是电影被称为“恐怖片”的原因。
《抓娃娃》是极力想去讽刺中国教育的,但审查机制的存在让电影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不上不下,所以让小部分喜欢探寻电影内核的观众颇感失望,但我想,如果不是这些争议,我们又何曾能获得一次思想的反思、解构和重塑。
首先,这不是富人的教育方式,也不是穷人的教育方式,这是一个畸形的意淫式非典型富人装穷培养孩子的荒诞故事。富人从一开始就可以避免孩子卷进高考的洪流当中,他们有社会的VIP通道教育孩子,何须多此一举。穷人呢,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专职私教陪伴左右,吃喝拉撒有人监测,功课作业缺啥补啥。仇富而不知富,知穷而更辱穷,如果非要挑毛病,这是电影没有处理好的情节设定,可是换个角度想,这又像是刻意为之,想要拉近两个阶层的联系,打破一种朦胧的隔阂,殊不知两方都不领情。
其次,电影《抓娃娃》将老一辈人亲身经历的过程被添油加醋地杂糅进当代社会当中,没苦硬吃凸显自己身为父母的好,道德绑架和耻感教育束缚孩子的思维方式,更可怕的是,在极端环境下考验人性似乎成为这个社会的一个令人恶心的癖好。
《抓娃娃》有很多经典电影的影子,我敬佩它的地方在于,这些剧情本不可能成为一部喜剧,可偏偏被鬼斧神工地加工成一个喜剧。各种细思极恐的桥段,各个恐怖片常用的场景,各类俗且常见的设定,可谓集齐了恐怖片的要素,只因为喜剧演员的加入和喜剧元素的改动焕发新生,不得不说,导演、编剧和演员堪称全员鬼才。
很多人说,电影的结局在和稀泥,马继业应该质问他的父母并让父母当面道歉,且正常情况下,马继业必自杀无疑,毕竟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本就不高,得知自己被监视着长大,得知自己只是父母培养接班人的一个实验品时不可能做到直面这个残忍的现实社会,马继业理应崩溃自杀。更可气的是,当孩子得知这一切的欺骗后,马成钢毫无悔意,一大段极端自大的说教之言令人反胃,害怕失败又不敢承认,可恨又可悲的思维定势,仿佛是给绝大多数中国家长贴上的标签。可这注定不会是结局,因为这是喜剧,也因为不这样拍不可能上映,所以有些你认为理所应当的事,藏在心里就好,哪怕把自己憋坏,也撼动不了既有的形式。
结尾是荒诞而有深意的,如果你注意到影片开头,你会发现马继业得知真相推开那扇门后,根本不可能是一个满是孩子玩耍的公园,可事实上,他看到了一群孩子在玩水,那是他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可这一幕发生在门后,便注定了一种不可能。
到这里,你可以认为马继业的结局真的像少部分人想得那样离开了这个世界,也可以认为他重启了自己的人生。当然你也可以认为,他那不成器的哥哥努力健身登顶珠峰后摘下氧气罩的那一刻,同样奔向了死亡。
与此同时,坐在沙发上打情骂俏似的土豪爸妈隔着电视屏幕看马继业比赛时捡路边瓶子的场景竟还笑得出来,且打趣两个号都练废了,是时候再生一个的时候,你又何曾可以淡定一笑而不毛骨悚然。
《抓娃娃》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也是一个经不起推敲地堆砌了大量强行设定的喜剧,它的戏谑和荒诞充满着无奈,我们笑着看完,却在不经意间深受其“害”,我们继续承担着社会责任,继续自己的苦难生活,我们期待着脱离束缚寻找自由,我们期冀着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最终,你从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有形与无形的条条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