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9--“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知识经济时代崇尚“批判性思维”,“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
“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的教育目标已经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自杜威1910年倡导“反省性思维”以来,美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够自主地判断并处理信息的公民。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中,针对美国中小学生学力的低劣,思考力的形成更是作为一种“新基础”加以倡导。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出现了许多研究者,加州大学索诺谟分校“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性批评中心”所长保尔从哲学角度,综合研究者的观点,提出“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他断言,“批判性思维”应当构成21世纪教育的本质性基础。保尔认为,教师和学生“没有学会推理的技术,它们往往成为贫困的问题解决者。存在着从利己主义和自我辩护的观点出发解决一切问题的倾向。在一切场合中,他们分不清记忆他人结论的学生和凭借自身的思考作出结论的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这样,培养学生借助自身的推理作出结论,自然成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保尔提出“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在“弱势批判性思维”中,思维是沿着有限的一个框架和信念排他地进行的“单一逻辑性”思维,往往是自我中心或是社会中心的思维,见解片面;而“强势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在复数的框架中有选择地进行判断的“多重逻辑性”思维,认为他人的观点与立场是最有利的,而且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思维过程。保尔主张以“强势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目标,并且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保尔归纳了四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智特征的教学方法:第一,为学生提供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第二,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第三,指出证据与根据;第四,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
帕金斯指出,我们应当创造新型的“文化适应教学模式” 来培养批判性思维:
(1)“合理主义态度”,即不停留在现成的知识,而是直面事实,实证地理解事物的态度。不是绝对服从于教师和书本权威,不是“谁”在“哪里”说了什么,而是“怎样”去理解“什么”。
(2)“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如何接受知识,不应该对于给出的知识毫无疑问,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而应该对传授学生的整体形象知识“有意义”的要素加以结构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远远优于死记硬背。
(3)“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即教师不向学生提示整体形象,而让学生自身去思考局部知识的方式,鼓励学生自身思考问题、发现事实与法则。
(4)“反躬自问”,客观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修正错误。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实际上,在我国的教育中,批判性思维是稀缺思维,我们习惯于接受性思维,习惯于服从书本和教师权威,更习惯于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我们提不出问题,“记忆型教学文化”深植于我们的头脑,“思维型教学文化”尚未成型。我们是提不出问题的一代,希望我们的学生提出问题,学会批判性思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素质教育深化的新时代,让我们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具有合作、探究、实践能力,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广大教师不负时代给予我们的使命。
201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