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个极富蛊惑性的字眼,尤其是两情相悦的传说,魅惑了所有渴盼极致浪漫的灵魂。爱情又最不可理喻,她可以将人带入天堂,也可以将人一瞬间打落尘埃。
可无论如何,在爱情中放低的姿态,不能低过底线。
身边有对从高中走到大学毕业的情侣,男方一直没用所谓“世俗”的买房来确认爱情的归属,女孩儿一怒之下提出分手,最终在极短时间内各自婚娶。没法子判定谁对谁错,他们可能达到了当事人力求的最好结束,也许就该这般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另外一个颇具文青气质的女孩子,一向标榜无论如何都要嫁给爱情。在她已算不得青春的年纪,心智已算逐渐成熟的时间段,终于遇到了那个让她领略到动心的人。直爽时而失于急躁的她,在他面前很少动怒。独立干练的她,时而在他面前无理取闹。每次看到他闪烁的头像,不自觉心跳加快。还没搞清自己心意之前,不自觉拿他与相亲对象比较,莫名认为全不如他亲近可喜。
好像大家也觉得那男孩儿喜欢她,她也逐渐惑了神,发现男孩儿对她的好真真切切。哄她开心,当她树洞,缺什么送什么……女孩子乱了心,对方却想抽身退出了,给出了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说希望还做朋友。女孩子很生气也很伤心,抢白他只想恋爱而不想走进婚姻,甚至于只享受暧昧的乐趣。经历一连串争吵后,女孩子恍然大悟:症结无非一个“钱”字,他们有感情,但这感情担当不起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未来。尽管男孩子反复强调经济问题不是问题,却不知不觉纠结于双方的能力不能供他在理想的大都市立足。
所谓爱情,败给了吃穿住行的现实。
办公室一位刚毕业的小姑娘说:“我追求完美,我希望拥有完美的爱情。但,在此之前我要拥有自己的房子,哪怕四十平的单身公寓。”说话时双手紧紧互握,眼睛亮得惊人,看得出这想法发自真心。
年长的过来人予以点评:“小姑娘家家的,做什么向女强人发展。买房哪是你的事?”我们这儿流传一种说法:儿子是建设银行,女儿是招商银行。娶媳妇的彩礼从六万到十六万不等,男方还得负责全套家具,女方带一辆八九万的车,蛮当。儿女中学毕业出外打工的人家,基本上都遵循这个规矩。打眼看去,尽是立足于日后柴米油盐酱与娃的考虑。
有趣的是,大学毕业的姑娘普遍看不上这个赤裸裸的婚姻模式,她们一般要求爱情在前。至于房子,男方付了首付,结婚后小两口一起还房贷就是了。平心而论这要求不过分,偏偏不容易实现。我们单位有好几位学历、相貌、人品高于平均值的姑娘,毕业两三年依旧无人问津。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谈论自家儿子的婚事:“先拖几年,反正男孩儿不怕拖,女孩儿拖不起,到时候一急就降低要求了。”慈母之心,永远此一时彼一时。对自个儿女儿和水灵灵的小同事,可以满怀好意劝解:“不要累着,没必要做女强人。”对即将成为儿媳妇的那个女孩子,就要无端拖人家几年青春,年华不再了自有社会舆论帮忙逼迫她就范。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在中国的体现,我一向狭隘的认为,它体现在对男女青春不对等的集体默认上。
一个女孩子,一旦跨过二十五这个坎儿,就有人不断在耳边重复:“不小了,不能再任性,不能再挑了。这家经济条件不错,凑合凑合吧,有几家不是凑合呢?”直到女孩子本人也产生很快嫁不出去的危机感,恨嫁由此顺理成章。
英国杰出婚恋女作家奥斯汀笔下形形色色的婚姻与爱情,《理智与情感》中的两姐妹确实崇尚爱情为前提的婚姻,却不影响缔结姻缘之前,考虑如何生活这种极其接地气的客观难题。同时爱玛就敢于霸气宣布:作为有钱的老姑娘,决不会遭人笑话。
有时候,不是女孩子甘愿与谁共苦就可以成全爱情的。与其用与人共苦的情操去感动爱情,还不如先自己强大起来,用同甘的境界享受爱情。
最近关于女子独立的话题甚嚣尘上,并不意味着它只是时尚,它正说明了一种共识:婚姻不会脱离烟火人间。爱情,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