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难支
【典故经过】《南史·袁粲(can)传》记载:公元477年,司空萧道成准备代宋,自立为齐高帝。袁粲得悉后密谋除灭萧道成,反被萧道成事先知道,派部将戴僧静攻破石头城。城破时,袁粲对儿子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
【人物简介】袁粲,字景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顺帝时任中书监,镇守石头城(南京)。
【解释大意】一木难支,大厦将倾,不是一根木头所能支撑得住。比喻一个人的力量难以维持不利的全局。
一见钟情
【典故经过】《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有一次随临邛县令到当地的首富卓王孙家做客。卓王孙见司马相如一表人才,谈吐不凡,便留他在家中多住几日。这正合司马相如的意。原来司马相如曾听人说过卓王孙家有个女儿。相貌出众,才气过人,只不幸19岁就守寡,心里早就有几份仰慕和怜惜,很想见小姐一面。 卓文君听说家中来了位客人,相貌堂堂,才华横溢,便想去看一看。一天,她收拾好金银首饰。便吩咐丫鬟准备酒席到花园赏月。 司马相如因为住了几天,还未能见卓文君,心中也不愉快,调琴解闷。调弦时,忽然听见花茵中有轻轻的脚步声,便拨开树叶偷看,发现是小姐。不见则已,一见钟情。为了试探小姐的心思,他便弹了一首“南国红豆”。卓文君听了琴曲,并且得知是司马相如所弹,于是,心有灵犀,也坐下来弹了一首“待月西厢下”传了过去。司马相如正为刚才一曲“南国红豆”而后悔,忽然一曲“待月西厢下”传来,不觉大喜,竟大胆的奏了一曲“凤求凰”。 就这样,两人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相互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思。于是摆上果酒,相对而饮。酒饮毕,两人就私奔了。 为了度日,卓文君变卖了金银首饰,开了一爿(pán)小酒馆,制作“文君酒”出售,司马相如也脱掉长衫,系上了围裙,当上了店小二。 这一消息传到了卓王孙耳里,女儿当了老板娘,在外面抛头露面,实在让他觉得丢面子。因此,便派人送去了许多金银财宝。后来,司马相如也做了朝官。
【人物简介】司马相如,成都人,字长廊,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
【解释大意】一见钟情,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慕之情。
一毛不拔
【典故经过】《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思想家墨子,提倡生产,反对战争,主张互相友爱。而有一位思想家叫杨朱。他和墨子的观点相反,他反对互相有爱,主张“为我”,提倡极端的个人主义。很多人是不赞成杨朱的观点的。 有一天,墨子的一个学生,见到杨朱就故意问他:“老师,请问如果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你肯干吗?”杨朱想了想说:“天下的问题复杂得很,一根汗毛是绝对解决不了的。”那位学生又说:“如果能,你肯不肯拔下你的一根汗毛呢?”杨朱听了,支支吾吾不回答。后来,墨子在评论杨猪朱时说:“杨朱这个人虽然有学问,但是私心太重,他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牺牲,就连拔他身上的一根汗毛对国家有利,他都不肯,这人太过分了。”
【人物简介】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主张“仁”、“礼”等思想。
【解释大意】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