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爱就是爸爸妈妈,是兄弟姊妹,是爷爷奶奶,是身边的亲人。是简单明晰的生存需求和心理依恋。
懵懂时期,爱就是喜欢,是自我意识的朦胧和价值判断的萌芽,体现在生活中的忽然发现,表达为美的判断、喜欢的体验和不经意的发现。
青春期到了,爱变得迷茫,开始了内心的撞击和心灵的挣扎,在自我苏醒的混沌里无助的激昂与沉沦。每一次爱的体验都是一次刀锋的嗜血,最终不是血流而死的痛快就是肝胆俱裂的哀伤。这之间是极乐与极痛的反复和持续的焦灼、无助、企幻。
然后,到了情感体验后期,进入一种相对平静乏味的空宿期,情感体验会稳定在一个水平线,确切地说是小波浪线。在体会,体验,判断,张望。
然后,有了一个基本判断,依附在人生价值判断之下的情感需求体会,开始了差异化选择。这是心灵成熟度的一次再发育,内心世界开始新一轮扩张,青春期的虚幻概念化的心灵冲突转为客观实体的矛盾性共存互生。爱,由此变得世俗、贪婪、虚假、反复,爱,由此变得物质、真实、快乐、现实。
然后,爱,熟透了。
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