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多一片文章《月薪多少才算80后中的"人生赢家"?》这篇文章是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80后的世界——复旦大学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以1980-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简称80后)为跟踪主体,研究的内容包括这一代人的家庭、婚姻、就业、迁移、住房、生育、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各个方面。
2012年至2016年间,上海“80后”的个人年收入呈现较稳定的相对快速增长,其收入分布形态体现为较健康的橄榄型,三次调查的年收入中位数依次为5.0万元、6.5万元和7.8万元。
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进入前10%和前1%的收入门槛为12万元和30万元,2016年已分别提高至20万元和50万元。
尽管这个是以长江三角区中国最发达地区的80后青年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篇文章,但也进一步说明中国年轻一代在工作,家庭和教育方面越来越理性和成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成为人生赢家,而生活在中国内陆的普通80后左右的人呢?
本人生于70年代,就是70后,现在国企或者私营公司的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70后。而80后无疑是各企业最强大的团体,最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团体,他们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这部分人现在开始走在人生的中年阶段,上有老,下有小,既要为工作忙碌也要为以后的生活和殚精竭力。笔者身边的这些人大多数都在国企大公司就职,做着他们父辈曾经的工作,拿着微薄的收入,混乱的管理层和消极怠工的年轻人构成了一个小型社会。
他,乔一越。80后,毕业于燕山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生长在长江边上。来到现在这个城市就职于一家国企做技术工作,月薪扣除五险一金不到3000元,在现在居住的城市连一平米都买不到。父母是农村的,自然没有能力帮助他在这个城市买房,他先住国企提供的大学生公寓,两年内可以免费居住,两年后就要自己找房子以便后来的大学生居住。
大型国企里面混日子的年轻人很多,乔说不上是混日子,但说他是积极上进和工作认真负责就有失偏颇了,只能说他很懂得自我保护自己,不显山露水的圆滑处理工作关系。他业余生活丰富,尤其喜欢打麻将,自诩小学就开始打麻将,有同来的大学生说他来报道的时候背的是麻将不是书,从此被同龄人视为“来此创业的人”。你别说,乔一越工作能力一般但颇有眼色,和领导处的很好,几年时间下来在麻将桌上就为自己购房赢得首付资金,可谓这群年轻人里的翘楚。
他老婆和他一样都是外地人,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乔一越的,两人都喜欢打麻将,每逢周六,两人会邀请同事好友去他家打麻将,一番鏖战后两口子送走客人还要“复盘”,以利下次战斗。
他,小谢,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云南人,人很老实也很勤快。老婆没有工作,靠他一月扣除五险一金不到2800元的收入生活,父亲是乡村医生为他在这里购房付了首付,剩下的就从他的工资里扣除,可以说每月再去处还房贷他可支配的收入很有限。
结婚后,妻子怀孕,没有请保姆的能力,自好把老丈母娘从云南接来照顾妻,他可以安心工作。后来,生一胖小子,其妻没有奶,谢高兴但紧接着就是愁儿子的奶粉钱。无奈向单位申请困难补助,单位这才给2000元以补助,可这点钱能维持多久呢?
这就是笔者身边大多数人80后的生活写照,他们对工作就是应付,除此外就是业余时间的无休止的打麻将和沉湎于一些琐事自中,至于人生奋斗,个人规划,家庭目标等都是遥远的东西,或许这就是身处内地的劣势吧,他们也想奋斗一番,拼搏一次,可努力之后无情的现实压力让他们怀疑人生,怀疑选择的结果,自然不免的流俗起来。
现在的80后可以生两胎,可在这样没有保障和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只能使他们在高不可攀的房价和深比见底的医疗费面前选择忍耐,他们宁可把大把的光阴浪费在麻将桌上也不愿意在书店停留一刻钟,他们曾经也是学子娇子,可在一家能提供基本待遇的公司就是他们最好的归属,“折腾什么呀,到40岁的人了,干不了几年了”这是他们的口头禅。
当80后的群体由少不经事的“小屁孩”也逐渐成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同时更是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有时巨大的压力让多数人殚精竭虑:买房问题、婚姻问题、子女教育,养老问题、个人理想问题……
大家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不尽相同,但“人生态度”始终可以是你评判一个人最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