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集《打包袱》,真香。连丁一宇这样的演惯了霸道总裁高富帅甜宠剧专业户的颜值类男演员,都在渴求转型了,这次的糙汉角色有了成熟和内涵的韵味,会是他演绎生涯的另一个台阶。把对旧式制度的反讽糅杂在生活的细节和通俗的言语中,各个角色人物的多面人性表露在待人处事中,是他国编剧们早已驾轻就熟的本领。
反观国内的却越来越趋求服装道具精美华丽,演员装扮越来越一尘不染,滤镜过了头(自己也不修图不发圈,人总是这么双标),编剧们不敢放开写,守好擦边球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历史剧最后成了纯爱情剧,战争剧也演成了青春偶像剧,打个仗没见人脸上沾过灰,衣服从不会破,永远整整齐齐,发型也从不会乱,这种失真感,让人一点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再加上剧情千篇一律歌颂正义道德,好像人物们没有自己的底层性情,生来就是正义的化身,理想化完美的人格,不需要在经历中打磨成长,抉择起来毫无犹豫、退缩、纠结和私心,永远是无畏冲锋,大公无私的站出来振臂一呼,万人响应。没有对制度的隐讽,对人性的多维展现,对小人物的细致刻画,作品自然空洞无味,无法成为经典。
不论艺术还是生活如果一味的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不能百花齐放,这个国家和民族人们的灵魂终究是无法真正觉醒和自由的。这种局面和鲁迅时代没什么区别,都是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的空壳罢了。机械地工作和生活,按部就班地完成人生既定的所有程序,在多重压力下不堪重负地走完一生,只剩弥留之际的遗憾和悔恨。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庸碌且平凡。只有那么少数的一些人,他们在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在世俗的人看来是多么的离经叛道,孤注一掷,坚持做着自己。
人最可悲的是,有自由的思想,却没有冲破羁绊的勇气。我们都是沉默和沉寂的大多数,看懂和明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有多少的限制和压迫,就会有多大程度的反抗和奋争。每一次的变革无不在顺应这个道理。《雪国列车》和《西部世界》就是群体类觉醒和反抗,寻求自由和重生题材的代表作。有了规律的支撑,还怕等不来新声吗!
接地气是最能引起共鸣的方式。
记得看《红色》时那种市井气息扑面而来,男女主和各个配角就是街头巷弄里不起眼的小人物,有自己的生活和圈子,尘世里与人相处练就了各自的处事之道,或正面出击,或迂回退转,心底聪慧明理,表面愚钝呆楞,中庸不争,临大事从来不含糊。个体和群像的描写细致入微,有对外时的技巧应对,也有对内:朋友,父母,爱人和街邻之间温暖的烟火四季。这也是有些影集被无限重刷的理由,像《请回答1998》,《机智的监狱生活》,《火星生活》,《山茶花开时》,《天气好的话,我会去找你》等百看不厌。
所幸我国文学小说界还是有很多好作者和好作品的。莫言有点像鲁迅先生,讽刺得还能让你笑出来;紫金陈的《坏小孩》也就是后来剧版的《隐秘的角落》,《长夜难明》改编成剧版的《沉默的真相》,还有他的《无证之罪》;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余耕的《如果没有明天》改编剧《我是余欢水》也是道尽小人物的浮沉起落,啼笑唏嘘;沧月的《听雪楼》把江湖百态众生囊括其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底色故事,又因为各种机缘存在于听雪楼里,继续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还有尼罗的《无心法师》,虽披着玄幻的外衣,故事情节从未脱离时代背景和小人物的三餐四季,人情冷暖,人性进退取舍。他们是有血有肉丰满的,所以才耐人寻味,能引起反思和深度共鸣。
以前自己要是写点东西,恨不得把辞藻修饰的完美无缺,内容也华而不实,现在回过头去再看,有种飘在云端的虚浮感,缺少内核的填载和支撑,缺乏落地的真实感。如果连自己都无法代入和感同身受,何况他人。
美好的东西,其实是平凡而又朴实的;艺术永远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们对现实的反观,对和谐,理想,自由的追求和向往在与现实的碰撞后交杂中行进,从未止步,如同对光明的偏爱、趋近和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