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出了两本书之后,我妈便在村子里四处吹嘘我是作家。可村民们只看到我整天蓬头垢面地满村追鸭子,纷纷表示难以置信。而我妈对他们说着说着,扭头一看,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地跑,边跑边挥棍子,也实在不像样,便觉得很没面子。”
这段文字朴实而幽默,勾勒出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这是作家李娟在她的散文集《冬牧场》里开头的一段话。
这就是李娟的文章风格:没有华丽的辞藻,亦没有精心的修辞,所有的叙述似乎都是一个邻家女孩在把她独特的生活向接触她的人娓娓道来;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诲,亦没有一板一眼的说教,幽默,质朴,富有生活气息,读来却又不得不让你陷入对“生活”和“生存”这巨大命题的深刻思考中。
我想,假如时光退回到十多年前,我不会爱上李娟的文字的。那时候的我喜欢华美的辞藻,精巧的比喻,优雅的意境,就像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总会倾心于肤如凝脂,面若桃花的女孩子,是否有思想不重要,重要的是颜值必须有。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生的思考逐渐深入,我对文字的选择开始基于它是否能带给我一个更为宏观的世界,是否能呈现出一种更为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是否对人性,对生存,对世界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思考。
就是在这样一种对阅读的认知下,我在博客上遇到了李娟的文字,她的每一篇更新我几乎都看,直到今年,我买回了她关于阿勒泰的系列散文:《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等等。
李娟并没有太高的学历,高中毕业后就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
若干年来,她以饱含深情而又不失节制的文字记录下了阿勒泰的种种,不管是写牧场的生活,还是写自己家的那只狗“赛虎”,还是写欠了自己家很多钱的邻居,字里行间总是充满着对生活的无限热情,流露出对人生以及活着的思考,而她的思考是多么不着痕迹呢!她似乎只是在进行叙述—幽默而质朴的叙述,她把所有的思考都留给了读者。
她被誉为“文坛清新之风”,“阿勒泰的精灵”。
《冬牧场》是她跟随牧民居麻一家深入到沙漠中生活了三个多月,在那里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后,用饱含深情地笔墨记录了哈萨克民族冬牧场的点点滴滴。
那是一个离我很遥远的世界,遥远到仿佛它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曾存在。
那个世界是那样的单调,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没有太阳的时候人甚至无法根据周边的环境去分辨出东西南北。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而大地呢,大地渺无人烟,茫茫无尽头。
生活的艰苦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用水是从遥远的地方运回的雪融化而成;温度低到“装在一只营养快线塑料瓶里的牛奶也给冻成了一坨”,只能用一只小勺伸进瓶子里一点一点地刮,再把刮出的奶渣子冲进大家的茶水······黄油也总是化不开,一块一块浮在茶水上;住的“地窝子”是用羊粪做成的,连睡榻也是用羊粪砌起来的,假如睡觉的时候翻个身,“羊粪渣子就簌簌掉得满脸满脖子”······
虽然是如此艰辛的生活,在李娟的笔下却读不出一丝的沉重和哀叹,而读者在阅读中酝酿出的那一点沉重的情绪总会被她不经意而又不刻意的幽默而化解。
比如她说自己“如此这般叮叮当当挂满全身,跟棵圣诞树似的。”
比如她还说“为了怕茶水凉透,于是我飞快地喝,一不小心喝了四五碗,只好频频上厕所”
······
这种质朴而又不失风趣的句子在书中俯拾皆是。你还没来得及去感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她那一支妙笔就让你觉得无论生活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无论有着怎样惨烈的生活状况,对生活都得抱有希望,心存感激,要活得乐观,活得豁达。你甚至觉得自己生出的那点同情是对那种强大的人的尊严的侮辱,是对那种单调而无趣的生活的轻蔑,转而你开始鄙视起自己的软弱与无趣了。
我想,只有一个真正强大的、包容的、宽厚的、豁达的灵魂才能不动声色地给别人带来不管如何都要好好生存下去的力量。
而李娟笔下生存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的人又是多么可爱可敬呢!虽然没有牢固的房屋,没有体面的家私,没有便利的生活,但他们对生活也绝不马虎,让读者在一片荒芜中看到的是精致的内心,是动人的温情,是发自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是直抵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男主人居麻哪怕只是出去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放羊,也会长时间的把皮鞋擦得锃亮。假如换了一件新衣服,他会高兴得唱上半天的歌。
快五十岁的他和妻子虽然是老夫老妻了,但是他们的恩爱和对彼此表达爱的方式是多么温暖而美好啊!比如这一段的描写:“在结束一场辛苦的劳动之后,两人回到家,站在地窝子里,疲惫又茫然,似乎一时不知先干什么好。居麻便一把搂住嫂子,嫂子也立刻反手搂住他,亲热得让人都看不下去了。”
再比如,居麻会突然扑在妻子的怀里,用抽噎的声音撒娇道:“这么好的老婆子,给我生了四个娃娃的老婆子······”
而他们的女儿—一个没读几年书就辍学了的十八岁小姑娘,对待生活更是毫不马虎。竭力用她的热情和精致的内心去抵抗沙漠的荒芜,物质的匮乏。
她会把羊粪堆积的墙壁挂上漂亮的壁毯和柔软的布料,又给一切露在外面的家什披上绣着花的盖头,她还费尽心思去把一个废弃的塑料酱油瓶修饰成一个漂亮的筷桶,她的指甲由于长年干粗活而扭曲严重,她便用染头发的染料把指甲涂成了鲜亮的橘红色······
李娟笔下这些朴实、可爱、极富朝气和生命力的人物,常常让我为之感动。他们会让人想到什么呢?
想到一个人的幸福感其实和物质的多少并无直接的关联。不容置疑,丰富的物质可以让生活更加便利,可以让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和安逸,然而当舒适和安逸成为生活的主旋律的时候,内心或许也会衍生和滋长出空虚的枝枝蔓蔓吧?
反而是李娟笔下这些依靠着双手,把生活扎根于大地的普通牧民们,虽然缺吃少穿,却依然能够让生活活色生香,却能在不毛之地上经营出属于自己的锦绣繁花,也能在没有任何网络和电子产品的荒芜之地,在用羊粪搭建的只有几十平米的地窝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儿,或者沉默地做着各自喜欢的事情,不管是做什么,读者能感受到的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平和。
所以人民文学奖给这部作品的颁奖词是:”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限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
昏黄的灯光下,或者在摇曳的烛光里,手捧一本李娟的书,跟着文字走进那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蓦然发现,名利啊,财富啊,焦虑啊,野心啊······全都默然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