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二十岁的姑娘对三十都会有点畏惧,尤其会有二十八九岁的焦虑。支撑我走过二十八九岁焦虑的一个小期待是一句“名著是写给三十岁以后的人看的。”
过完三十岁生日没两天,我迫不及待地捧起名著重读,迫不急的地感觉自己是不是多领悟了些东西,可是仿佛有仿佛没有,还有点疑惑我是不是经历少所以太幼稚了?
其实三十岁增长的领悟力不是从三十岁那一天开始的,而是进入开始进入又一个阶段。
一
三十岁以后,经历了至亲的辞世,经历了同龄人的猝然离世,而感知了生死;
三十岁以后,感受到年龄:
小时候那些电视里曾经最熟悉的青春朝气面孔,从盛年进入老年,梁朝伟、周润发、张曼玉、林青霞……用他们的黄金岁月在不知不觉中陪伴我们成长,曾以为他们是不老偶像,却看到他们也像普通人一半走向花甲,渐渐息影,变成了泛黄老时代的经典符号。
同样在变老的还有自己的父亲母亲,小时候看他们,总不觉得他们真的会像别人一样变老。时间真的会改变他们的体态,相貌和思想,时间对每个人是平等的。
认识到时间的流逝,不再给身边六十岁以上的人统一贴上“老年人”的标签,好像他们天生便是须发皆白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另一片世界。
二
随着自己的成长,对偶像理解也更深一层。小时候,偏爱张国荣的电影胜过歌曲,他的歌淡淡的没有华丽的炫技,很多歌词不知所云,听了十几年却发现他的歌与众不同,像茶,清淡却深情考究常听不厌。以前看张国荣演唱会,只能欣赏到他97演唱会短发高跟鞋另类的帅气和表白爱人的勇敢,对于2000演唱会长发短裙的打扮老实讲只是情感上的无条件支持。这两年当我学着更爱自己,才真的领会他身着纯白睡衣长发披肩高唱出一曲《我》的时刻,灵魂无与伦比的美,才理解他当时为什么对自己精心筹划的这场演唱会那么自豪。
当时他说过这场演唱会是给十五年以后的观众看的,二十年之后,2020年三十出头的我,才听懂他歌词的意思,那不是我小时候只感到他一反常态格外激昂的一曲,I am what I am,是他对自我磊落的接纳,并且坦诚地把真实的自己交给爱他的观众。生活中他为人那样温暖谦和,但看他的作品,从电影到音乐,一直任性地走在远离取悦的路上,真是不在乎自己的偶像形象,即使放在今天,最红的明星是否敢接《霸王别姬》《春光乍泄》?演员扮演角色还可以躲在人物背后,但坦露真实自我的时候,会格外脆弱,这样一场他从灵魂到形式全盘精心奉上的作品,他内心会非常期待认同吧,遭受恶毒重伤后才会给他那么重的打击。斯人已去,不再揣测,抑郁症有心理诱因,更是生理疾病。他的青春与香港一个时代一同辉煌过又一同逝去,他不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怀旧符号,而是一位勇敢活过的艺术家。
《我》的歌词是林夕最为自豪的作品,国语版、粤语版都好,分享个粤语版吧,听过的朋友更少一些。
《我》(粤语版)
原唱:张国荣
作曲:张国荣
作词:林夕
专辑:《大热》
I am what I am
我是我 多么特别的我
多庆幸 大地有不只一种足印
神做世人 种种色色都有他公允
我很庆幸 站在我屋顶快乐做人
拿著我心 告诉世界何谓勇敢
我是甚么 在十个当中只得一个
葡萄园里 响起水仙子的赞歌
我是甚么 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
石头大这么多 我也会喜欢这个我
我很庆幸 万物众生中磊落做人
怀著诚恳 告诉世界何谓勇敢
我是甚么 在十个当中只得一个
葡萄园里 响起水仙子的赞歌
我是甚么 是万世沙砾当中一颗
石头大这么多 我也会喜欢这个我
三
去年年底,我带社区老年人排了《四世同堂》小小的一个片段,对整个作品只了解大概情节,却没有想得更多,抗日离我的生活比较有距离了。年后赶上疫情,却明白了些《四世同堂》,危难之中各家主先求小家保全,每个人的反应多真实,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田沁鑫说复排《四十同堂》理解了老舍先生为何以性格最不突出的瑞宣为主角,是啊,他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没有钱诗人的洒脱,没有冠晓荷两口子的唯利是图,他心理明白大义却要顾及小家的安危和生计。
想来与老舍先生真是有缘分,他好像总给我启蒙。读完的第一本名著小说是《骆驼祥子》,被穷苦人生命的无奈深深震惊;话剧《骆驼祥子》又被童超饰演的二强子痛苦触动;头一次排片段又随机的用了《四世同堂》。今年五四,被浪一冲好像忽然长大了一点,有的书开始懵懂了,有的书想去读了。有多少人像祥子,从年轻起意气风发为了有辆车拼命奔跑,跑到老却到挣不动果腹干粮;多少人像瑞宣,心里明白大义却要隐忍权衡生计。突然觉得自己像一根儿蒙昧快乐的小韭菜,从蒙昧开始变得懵懂便发觉快乐有点傻傻的。
现在以我稳定的人生观,看到多愁善感的妈妈看着人生观扭曲的综艺被煽情时会愤懑,但从社会历史观方面,我也是这样一员,开始理解为什么布莱希特打破共鸣,绝不是为了形式上另辟蹊径的探索。开始理解很多作家在情节背后想说的话,有的作品有愿望重读了。言论是有立场的,一棵树,根不深深扎在泥土里哪有丰硕的花朵与果实。
读书,因为有疑惑,写作,因为有话要说。很多人可能在十几岁的少年便形成了稳定的观念,我这方面晚熟,三十才刚开始,四十,五十不知道又会读到什么。二十岁的时候向往别人说的三十岁能读懂名著,三十岁却发觉这份懂的背后恐怕沉甸甸的。偶尔看到一个小学同学的签名,感到触动:To see the word as it is and love it.查了下,是罗曼·罗兰的话。
二十岁向往三十岁以后会看懂书,三十岁以后的目标,是在开始能看懂书以后的年龄还能有机会重读经典吧。
一通随感,用杨绛的话收尾吧: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