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的年华里,自己预设了很多规划。其中,位列头排的就是必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曾想起《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一段经典对白。
问:什么是好好活?
许三多: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问: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呢?
许三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问:怎样才算好好活呢?
许三多: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
那是,许三多的精神信仰,也让我收益良多。恰逢寒假,一次学校社团的支教机会与我的预设规划不期而遇,我没再犹豫,干脆利落的加入一支支教团队。
当时,有多支队伍计划到山东各地支教。而我们的支教所在地位于菏泽西南边陲,与河南商丘结界。山东菏泽地处山东内陆西部,也是山东的欠发达区域,或许在这样的地方,更能凸显我们的价值,更能体现支教的意义,当时的我这样憧憬到。
目的地的乡村小学不大,前后两排二层教学楼相对而立,中间是砖头铺就的操场,由于没有硬化,表层的泥土也让操场显得泥泞不堪。这所小学每年假期都会迎来学校的支教队伍,当地人对我们也并不陌生。我们的住宿被安排在学校二楼。男生就睡在学校图书馆里空桌子上,所有的被子都是从当地居民家借来的,也多是破旧的床褥。还记得,刚去的第一天,北方冬夜的寒冷,实在是难以入眠。
团队纪律与分工都有明确的安排。每天早晨六点半开始晨跑,每天轮流由人扛着三农专属会旗,排成一列,绕村跑步。依然漆黑的冬季清晨,村子里先响起的是我们呲嗒呲嗒的脚步声、口号声、合唱声,而后才是犬吠声。回来之后,天微微亮,队伍依旧一队排开,轮流出列,发表感言。之后,两人负责早餐,余下的人则留在室外进行节目排练,寒冷会将双手冻得通红。队伍里,基本原则是一切从简,摒弃安逸,拥抱艰苦。伙食是雷打不动的馒头配白菜,期间杜绝荤食,且饭前必须伴有合唱才能用餐。一位好心的阿姨给我们送来了蔬菜、面条和鸡蛋,好说歹说,我们也只留了一点白菜。白天的功夫则主要是教学辅助和外出的调研活动,晚上则主要是村里广场的娱乐活动,返校后的理论学习与讨论。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直抒胸臆,面红耳赤的场面也不在少数。
一个团队要井然有序,领导核心就至关重要。队伍中,后边来了一位年长的毕业学长,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只能中途加入。起初,对于他的到来,我并没有太过在意,就当作是我们的一个普通队员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愈来愈发觉他的可敬之处。一个东北爷们儿,身材瘦消,发际线往后退的厉害;两臂爱贴腰,两手时常缩进袖子,耸着肩膀,总带着点娘娘腔调,对所有队员都用名字的最后一字来进行叠词称谓,加之随处幽默的话语,整个团队里一片生气,他成了实际的领导核心。深夜的交流中,他讲述着他们当年的辉煌,当年的伙伴是多么的拉风,当年的记忆是多么的美好,而如今的队伍样子让他泛起失望。他也知道曾经的模样已经难见踪影了,心中的伤感他也只是点到为止,只留下了几句话让人回味。
志不同
道不合
不相为谋
人生匆匆
皆为过客
......
当年那批伙伴渐行渐远,他持续的坚持,为这个偏远的乡镇小学奉献了力量,带来了肉眼可观的成效。有的孩子在他的影响下,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学校里,孩子们有了图书馆;由于年年如此,也引起了当地县团委的注意,对这个学校的帮扶正在增加。
然而,这样的支教也有矛盾的地方。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学长直言道,比我们优秀的人实在太多,区区二本院校,我们只不过是一批“垃圾”中的残渣罢了,当我们自身都还在挣扎时,我们又能给他们带去什么呢,毕竟对于教育,我们也只是业余玩家。可是,这样小小的队伍却有着远大的理想,即乡村振兴,虽然当时还没有流行这个名词。来到乡下,支援农村教育,可是,孩子们看到我们的样子只会更加羡慕外面的世界,或许,今天做的这一切,反而会造成逆行的结果,做到最后,他们依然会离开乡村,今天所做的总总,又意义何在。在孩子们的帮扶上,对于个别孩子的喜欢,确实能对他们产生激励作用,但绝大多数的孩子会被相对忽视,可怕的是这种偏爱的支援已经在这座乡村小学显示了嫉妒和被孤立的情况,或许从一开始,我们就该与所有的孩子保持距离。可是,反过来,人性注定有偏爱,这个世界哪有绝对的公平。
寒冷的冬夜里,飘着雪花。大家分享着感悟,互敬着鸡汤。
由于时间相对短暂,只驻扎了一周。这期间,全身衣物未曾脱换,头顶污垢也只在离开时清洗一次。大家拖着行囊,依旧在漆黑的早晨,悄然离开。伴着雾霾,向远方而去,此去一别,总有潦草离场的意味。
到后来,想到此处,会不禁感概那般支教有何意义。或许对我们而言,只是多了一次经历、多了几个朋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