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秋叶大叔《高效学习7堂课》,里面一节里讲了大叔的学习成长历程。
1)2000年研究生毕业,进去到信息技术行业,一个公司。
这时的大叔有三个特点:心态好,身体好,会自学。
此时,核心竞争力=0
2)2002年,进了高校,依然在信息技术行业兼职做项目,一直做到了2006年底,前后差不多在这个行业做了七年。
此时,专业进化成了“新三样”:
时间管理:因为养成了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所以我能够比同事更快和更高效地响应工作问题。
咨询能力:我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写出客户需要的专业咨询报告。很多人不知道,我的图表化和逻辑推导的能力都是通过写咨询方案强化的。
项目管理:这使我对复杂工作有了应对的方法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提升。
有了这三样专长,成为一名业务骨干,2006年底我辞去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兼职,去培训行业发展。
此时,核心竞争力=专业能力
3)2008年,在IT培训学校兼职做网络营销,通过这一工作我开始真正理解网络的威力。
到了2009年,培养出了以下技能强项:
演讲:从课堂教书到公开演讲或分享,这是能力上的一个巨大跨越,面临的挑战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新媒体运营、
独立思考。
加上自学能力,已经拥有7项比一般人要强一点点的能力,职业核心竞争力有了变化,我开始能独当一面做事了:
此时,核心竞争力=专业能力+分享能力
4)2009年初,找到了PPT培训的便签。
2009年,核心竞争力结构是下面这样的:
核心竞争力=专业能力+传播能力+时间优势
5)2012年开始着手线上教育。
2016年底核心竞争力结构为:
核心竞争力=专业能力+传播能力+带团队能力
6)2019年,理解商业上人脉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专业能力+传播能力+带团队能力+人脉整合能力
大叔认为,
初创者潜力=能力+人脉+性格+运气
大叔,认为在木桶理论中,
不是补齐短板,而是拉高自己最长的一块木板,使自己的木桶在众多的木桶中能够被市场上的“买家”一眼关注到。再补齐短板。
比如,小米公司推出智能手机的时候,主打性价比,一下子打开了市场。
小米公司并没有强化自己的渠道、研发或设计,而是从性价比一个点入手,利用一切手段全力以赴地让所有的消费者有了小米手机性价比高的认知,再借助这个认知势能带来的潜在购买力逐步提升自己的生产、研发、设计和服务运营水平,最终在市场上切下了一块大“蛋糕”。
当小米公司把自己的木桶扩大之后,也开始慢慢建立线下渠道,引入明星帮助推广,补齐自己在营销和渠道上的短板,而不是一开始就在市场上展开全面竞争。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创业策略,先全力做长板,占据消费者心智,再补齐短板,让自己有实力做更大的盘子。
回顾大叔的成长过程,一直很拼,大叔也庆幸身体没有出大的问题,家庭没有拖后腿,让大叔能在事业上一路狂奔,这也说明一个人做事业,除了硬能力和软能力,也需要很多软素质。
一个人的性格、家庭和身体条件其实也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项,这也是很多人会忽略的。
➡️每个人都是从平凡到不平凡的,我们要主动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我们与时间交朋友;
➡️ 在每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构建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每个人的起点其实差异很大,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结果千变万化,所以请不要盲目模仿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