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了很多关于产品、个人价值的深度思考,想要静下来认真梳理下。
风险服务的价值在于塑造一种安全感。需要我们在数据层面形成对风险深刻的理解。这在金融领域是一种决策支撑服务,当然延伸到自然灾害的防空,同样应该如此。
我以为作为产品经理,其个人价值在于对产品价值的深刻洞见,在此基础上深度融合业务和技术,挖掘并解决用户的需求。这么多年一直在做2G的项目或者说是产品。但是,大多是做G端项目的厂商都有一颗做产品的心。但是,就自己所知到的,还没有一家转型成功去做2B或者2C的。这中间有很多原因,但我越来越感受到一个企业基因层面对其发展的影响。公司的老板或者核心的股东成员如果出身一开始就是在传统行业,并且创业阶段以传统行业为基础进行资源、技术、人才的整合,这个过程不断积累的对于行业的理解、资源的链接和技术沉淀给自己最初所在的领域带来了有一定的优势。因为生存的压力,大部分的资源始终需要放置传统的业务领域,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化或者说业务模式转型上去。
新的业务模式要产生,一定是因为有新的需求出现或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或商业模式创新来更好地满足了已有需求。但是2G领域的项目,理念往往是好的,思路也是对的,但是过于超前的理念和数据环境的欠缺以及技术的不成熟让这种工作始终给我一种在满足用户自欺欺人的伪需求的感觉。这也激发了自己进一步思考应该如何才能产生真正的突破和转变,不再在轮回中打转。我很清楚当前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满足客户在某些方面的诉求,但并没有解决这个领域最本质的问题,所以我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但并无法乐在其中,因为我始终焦虑于没有在价值输出上带来质的突破。
软件和数据服务产品最重要的还是要聚焦用户真正的痛点。在2G行业做了这么些年,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政务服务领域,我理解到用户花钱买的并不一定是我们所提供的软硬件服务来为他们解决最迫切,最高频的需求,或者说他们不会用我们提供的软件服务完全替代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手段。而更多的他们关注的是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我们所提供的可视的软硬件系统去匹配他们自上而下所推行的信息化、数字化理念。而我们能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工具为他们解决多少实际的问题,并没有作为硬性指标去落实。
从2G到 2B 相比直接到2C对于我们来说更现实。原因在于我们在服务G端用户的同时,也接触到 潜在的 B端用户,也对他们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何去衡量我们所能带给他们的价值,依然取决于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以及他们要为之付出的代价。从多年前参与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研发和推广来看,至少气象服务农业企业这条路并不好走。虽然是靠天吃饭,但农业企业有自己的专家团队,他们都有着在自己专业上丰富的经验。相比而言,我们顶多是信息化层面的专家,而在气象为农服务方面最多只能做一些景上添花的事情,无法替代他们。而进来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气象服务化工企业的领域,其实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是相比农业,化工领域的用户在资金和防灾意识方面会更有优势。但是化工领域防灾的核心痛点在于化工安全生产,而安全生产最关注的设备本身的监测和设备本身的灾害防御能力已经在设备厂家的设计范围之内。比如防雷装置、高低温预警等都已经具备且很成熟。气象服务化工园区更多只能是在宏观层面,针对特定的部门提供景上添花式的服务。这样的服务所产生的价值之于化工企业有限,带给公司本身市场回报也难以保障。所以,这个问题是气象服务产品推动的最大困难。
回到产品的实现上,2G到2B的转换相对来说也更容易一些。特别是气象服务产品对气象数据的依赖以及高额的气象数据采购费用,都不是创业公司所能承担的。我们可以在2G项目基础上通过于气象部门合作,进行气象服务的产品向B端用户延伸。一方面用气象部门为我们背书,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气象部门的数据服务能力。而我们存在的价值是软硬件集成开发能力和服务市场推广的能力。这种模式解决帮助气象部门解决创收的同时,为自身通过这个打造2B气象服务产品软件平台和服务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只是,我们依然要通过原有G端项目来维持公司的生存,同时要解决资源、技术、业务于B端服务产品的同步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