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天
幼时初识李白,是个诗人。他的《静夜思》是我认识的第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个月明之夜,家家团圆的日子,一个游子孤独在外,仰望月亮,思乡之情泛上心头。
他为什么游走在外面?记得当时的老师介绍说因为他仕途不顺,而导致他云游四方。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这段介绍里的“干谒”“任侠”两个词语让我迷茫,特意查了词语解释才弄明白。
“干谒”《辞海》的解释是:“求请;有所干求而请见”。“干谒”就是“折腰事权贵”的事,唐代高适:“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行路难》其二)。
“任侠”的解释是:“尚义任侠,为气任侠,使气任侠”,也就是“附带意气,以侠义之任”的意思,凭借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是能见义勇为的人。
唐代的文人士子读书最终是为了进入官场,即“学而优则仕”。实现自己的抱负,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但是唐代的取士是以科举和荐举(官员及权贵荐送)并存。特别是省试,荐举的影响很大,文人士子纷纷必行干谒之事。
李白15岁就以诗赋多首,得到社会名流的推崇,可是他家行商,唐代的制度规定,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在当时的风气影响下,李白要想进入仕途,只能走干谒的路。
15岁正是思想形成的年龄,有了名流的推崇,有了侠肝义胆,遍访四川地方官员,广交朋友。18岁隐居大山里习道教、读书,只为得到更大官员的赏识,24岁向东行,25岁出蜀,开始仗剑走天涯,云游四方,广交官员朋友。二十七岁上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安家湖北安陆。
干谒的路走的实在不顺利。三十岁春在安陆,因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被小人污蔑诽谤,上书自白被拒,自感在此无出头之日,夏天就去往长安,谒见宰相,认识了宰相之子,寄住在玉真公主(唐玄宗御妹)的别馆,谒见了更多的王公贵族,做官之事一年里也没有一点结果。
唐玄宗宠宦官,所有的上奏文书都先由高力士审核,文人士子不吃香。李白穷愁潦倒在长安待不下去了,又辗转河南,途中结识了一帮文人,表达归隐山林的意思。一路走走停停,第二年岁末才返回安陆的家。在桃花岩上建石屋,开田土,整日里耕种、读书。
可是隐居了两年,还是按耐不住走出家门,西游时候幸遇唐玄宗打猎,乘机献上《大猎赋》,其中极尽所能恭维唐玄宗的功绩。
这以后李白通过卫尉向玉真公主献诗,祝公主能入道成仙。这次还认识了贺知章,拜倒在地呈上自己的诗本,贺知章看后惊异于李白的文采,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这次终于是有了引路的人,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称颂,让唐玄宗动心,看了李白的诗赋,龙心大悦,召见了李白,赏翰林院就职,为玄宗宴请郊游娱乐写纪实,《宫中行乐词》、《清平调》留下文字向后人夸耀唐玄宗时宫廷生活的盛大场景。
李白近30年的远游干谒生活,得到了在玄宗皇帝身边侍奉的差事,这在一般人眼里那可是美差了,羡慕之人不计其数,可李白这么有才华的人自认是辅助唐玄宗治理国家的人,又许是云游惯了不爱受束缚,所以这般的差事干了一年多,就开始厌烦,“始纵酒以自昏秽”,和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唐玄宗需要时却不到跟前,常常醉酒状态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的人开始恨他,诽谤诋毁语言日盛,唐玄宗下令将他驱逐出朝廷。
离开朝廷的李白,没有了优渥的生活,对自己的过往没有总结,干谒之心犹在。每到一处,就和当地的官场人物上书赠诗,应酬交往不断。对人毫无理由的乱夸一气,代笔向杨国忠上书,极尽阿谀奉承卑微至极。一副奴才相。
这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兵荒马乱,李白及家人一路向南避难,随形势的变化而辗转各处,乱世中还不忘为永王作诗《永王东巡歌》,为自己惹下祸端,永王兵败,李白入狱,被判罪长流(唐代“长流”不受律令里数限制,刑期不可预见,有终身不返之意,为常赦所不原。)夜郎,流放途中经历了四季更替,颠沛流离。万幸的是第二年赶上大赦,李白可以回家了,他书写了《早发白帝城》,反映了他结束流放后的大好心情。
经过这次流放,李白的身体是越来越差了,居无定所的过了两年,只得拖着病体投靠叔父,直到亡故。是年62岁。
据统计,李白传世诗词歌赋达一千余首,在外云游干谒的同时,借山水抒发宏愿,赞颂友情,赞美大好河山。他的《静夜思》是他49岁在金陵时思念家中妻儿而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