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说《道德经》在世界上受到很大的推崇,尤其是德国,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本《道德经》。
或许这句话存在一定的夸张性,但不管怎样,它足以证明老子思想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对世界哲学界的影响。其实,老子的这部传世经典对世界的重要性远非我们所能想象。去百度下你就可以知道,这部中国的传世经典,无论是在世界的哲学界、思想界、科学界,还是政界、企业界它都产生过而且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这部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在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仅次于《圣经》排名第二。
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似乎仅有少部分人对它产生兴趣,且以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居多。而作为一般普罗大众,则倾向于比较易懂的读物。
是的,我们之所以不选择它,或许是被它那文言形式所吓倒。其实,我很想告诉大家,当你打开这本书试着读下去的时候,你肯定会被其中引领了世界文化几千年的老子智慧深深吸引。
那么,世界有本《道德经》,这本《道德经》是我中华先人的思想精髓,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自然有责任、有义务让它成为自己人耳熟能详的大众读物。
所以,接下来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共同走近这部经典。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 yue)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前语】
“仁”是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但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并未占有重要地位。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仁排在道和德之后,仅占第三等而已。仁者必设施教之,有恩而为;但老子主张因任自然,无为不言,当然反对仁了。所以本章的“仁”字,引申有偏私的意思。
“不仁”就是大公无私了。
【译意】
天地是大公无私的,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把万物当作草扎的狗一样,没有喜爱,也没有憎恨。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和天地一样,也是大公无私的,对百姓一视同仁,无爱无憎,不造不设,顺应人民的天性。
天地之间,岂不就像个打铁时用来煽火的风箱吗?
风箱之间虽是空虚的,但正因为其中廓然空虚,才能鼓动风起,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越多,生生不息。天地也正因为它的阔大空虚,才能够生化万物,养育万类,并且这万物万类,滋生繁衍,愈衍愈多。
所以,由此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多所作为,多所设施,反而招致错误、失败;声教法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还不如抱守清虚,无为不言来得好。
【浅显体悟】
本章老子是说,大道创生万物,纯任自然,无偏无私。国君执政,也应该效法这种精神,无为不言,与民相安,社会自然安宁。秦王暴政,民怨沸腾;高祖仅仅约法三章,而人民爱戴不已,就是证明。
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一国之主为政,都应该效仿老子这一思想。
其实,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一个工作单位、工作小集体的管理,更小到我们的家庭经营与教育,老子的这一思想都能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与帮助。
一视同仁,不偏不倚,顺从自然,无为不言。一切将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题外话】
说起来,自己感觉挺惭愧的。《道德经》是我国的传世经典,其内蕴含的东西精深似海,对我而言,全然没有解读它的能力和资格。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标题上特意用了“品读”二字。
然而,虽是品读,却仍少不了解析。所以,我尽可能的参考其他类似书籍,在其精准见解的基础之上再稍作加工整理,也斗胆多多少少的夹杂了些自己粗俗的体悟。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对《道德经》体会的更深刻些,在深入中多学习些东西。以此来提醒、鞭策自己不忘先人的智慧、永尊圣贤的教诲。
而公开发布更是希望更多的有此需要的小伙伴,可以陪我一起丰富精神世界,一同进步,一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