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这首诗讲的是宗室之女为了祭祀活动采摘蘋的情形。
前面讲的诗歌,都属于比较标准的套路,先从写物着手,然后“起兴”,话锋一转,开始说真正想要说的东西。
这首诗,开发了一种新的套路。它通篇自问自答,而且还留下了悬念,把主角的名字留到了最后。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在很多民歌、山歌,仍然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沿用至今。
问:哪儿可以采到蘋?答:南面涧水边。
问:哪儿可以采到藻?答:积水的浅坑。
问:采来的蘋藻放在哪儿?答:放到圆筥和方筐。
问:采来的蘋藻用什么煮?答:三脚錡与无足釜。
问:准备好的祭品放在哪儿?答:宗庙的窗户下。
问:这次祭祀谁来做主祭? 答:齐家的小女儿。
先来看第一节。于以,这里是倒装语序,应当是“以于”,用什么的意思。“蘋”,萍。“萍水相逢”,说的就是这个“萍”。“潦”,大雨之后的积水。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潦水尽而寒潭清”,说的就是大雨过之后,浑浊的积水流走,水又重新变得清澈的情形。行,指的是大路。行潦,指的是大雨之后路上的积水坑。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仍然在缓慢流动的积水。
第二节,已经采完了蘋藻,现在需要进入第二道工序:盛放和加工。筥(jǔ),圆形的筐。方的是筐,圆的是筥。湘,《毛传》里解释为“亨也。”,烹调的意思。再看后面的“维锜及釜”,都提到了烹煮的锅,那“湘”必是烹煮无疑。錡(qí),三足锅。釜,无足锅。锜与釜都是做饭的炊具。
再看第三节,祭品也都加工完了,摆放好了。主持人该出场了。主持人是谁呢?老齐家的小女儿。古人的排行为伯仲叔季,最小的称“季”。奠,放置。宗室,这里代指宗庙。牖(yǒu),窗户。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如果一个官员占据高位,没有作为,就会被人骂成“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有:语首助词,无义。齐(zhāi),恭敬,“斋”之省借。《玉篇》中将“齐”抄录为“䶒”。䶒、美好。这样的话,“有齐季女”又可以解释为“虔敬的或者美好的女子”。
诗经专题第15篇,总第0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