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长一段时间没更新了,今天跟大家来聊本书,卡勒德·胡塞尼的《灿烂千阳》。
《灿烂千阳》是胡赛尼的第二本书,相比他第一本书《追风筝的人》来说,个人认为从情感描写和人物刻画来说,都更为成熟,文字也更具感染力,对细节的把握也更为巧妙。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阿富汗最为动乱的三十年,政权的频繁更迭,战争与杀戮,血腥和暴力是这段时间不变的主题。黑暗完全笼罩着阿富汗,光明再也没有降临。
(一)
玛丽雅姆出生在赫拉特一个大户人家,但她却是一个哈拉米,一个佣人和老爷的私生女。所以从她一出生,就被安置在乡下的一间破旧泥屋里,与母亲娜娜相依为命。玛丽雅姆从小就被娜娜灌输她父亲的“罪恶”和对她身份的不齿,但她从来置若罔闻。每周最幸福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周四翘首企盼她的父亲扎里勒的到来,他会陪她钓鱼,偶尔会给她捎来礼物,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但她更希望父亲能带她到他开的电影院里看一场《木偶奇遇记》,希望能去到他豪华的家,看看她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妹。但他从来都是避而不谈,时间就这样在静坐和等待中慢慢蹉跎。
15岁生日那天,玛丽雅姆嚷着要和父亲住在一起,但父亲并没有如约来接她。她独自徒步穿过荒郊野岭来到繁花似锦的城市,在她父亲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前徘徊等待。与此同时,母亲娜娜因害怕相依为命的女儿就此抛弃她,绝望之余在泥屋外的一棵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后,在继母的不断游说和父亲的沉默妥协中,被迫嫁给了中年鞋匠拉希德,离开她熟悉的一切,远走喀布尔。
“陌生人的孩子得到了冰淇淋,你得到了什么呀,玛丽雅姆?你得到了冰淇淋的故事!”
曾经玛丽雅姆不能理解娜娜的这番话,但此时,她算是看懂了成人世界的丑恶。而噩梦般的生活,随之开始…
(二)
莱拉是喀布尔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漂亮女孩,父亲从她小时候开始就对她的教育亲力亲为,母亲则一直沉浸在对她两个素未蒙面的哥哥的思念中。相对和睦的家庭让她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哦,她还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这与玛丽雅姆形成鲜明的对比。但真主不会偏袒每一个人,连年的战火使得她两个哥哥裹尸前线,母亲悲痛万分,家乡破败不堪,恋人塔里克也举家逃亡。反复的踌躇和再三思索后,莱拉家也打算安土重迁。而此时,一粒炮弹却划过天际,不偏不倚的落在了他们正收拾着行李的家,白光之间,莱拉看到了父亲血肉模糊的躯体从天而降,脑海中忽然闪现出和塔里克初尝禁果的那个下午,他想带她走和向她求婚,她念起父母而不断拒绝,这是她最后的幸福。此后,莱拉生命中的苦难拉开序幕…
(三)
拉希德把莱拉从废墟中救出来,并命令妻子玛丽雅姆悉心照顾,此时的莱拉已是孤儿,在身体稍微恢复时被告知塔里克病死在逃亡路上的医院里,更要命的是她发现自己怀了他的孩子。为了守护与爱人唯一的连线,莱卡同意嫁给拉希德。拉希德蛮横暴躁,霸道专制,但觊觎莱拉的美貌,起初稍有爱惜。而当莱拉生下女儿而不是儿子时,很快便对她同对玛丽雅姆一般颐指气使,拳脚相向。两个善良而又命途多舛的女人开始由敌对转向友好,结盟。十几年来,玛丽雅姆生活在丈夫的暴力和冷漠之中,早已荒芜的心因为莱拉给予的温暖而焕发生机。莱拉的女儿阿兹沙也十分亲近玛丽雅姆,这让她想起她流产的孩子,点燃她熄灭多年的母爱。她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莱拉在繁重的家务活后坐下来喝几杯下午茶,吃几块饼干,聊起过往的岁月,聊起和父亲在一起稀疏而又快乐的日子。她更没想到阿兹沙和她一样是哈拉米。
莱拉和玛丽雅姆开始策划逃跑,那个年代的阿富汗,妇女的毫无地位可言,出门必须有男人带领。在车站被一个陌生男子出卖后,逃亡失败了。回到拉希德的家中,莱拉和女儿差点被饿死,玛丽雅姆也被打得奄奄一息。而阿富汗被塔利班占领,局势混乱,法律不许女人外出工作,拉希德的鞋店又被烧毁,他们陷入了饥荒的困境。而后莱拉又为拉希德生了一个男孩,女儿阿兹沙被迫寄养孤儿院,生活举步维艰。而这时莱拉居然见到了深爱的塔里克,他就站在她面前,一如既往的英俊和消瘦,也变得高大而成熟,分别了8年,23岁的莱拉觉得自己青春消亡容颜枯竭,只因他而死去的心忽然活了…
(四)
多年的谎言总有昭然若揭的一天。残暴的拉希德从年幼的儿子那里得知了莱拉与塔里克的重逢,因而承认了当年为了得到莱拉,而买通他人谎称塔里克已死的无耻行径。这一次,妒忌和怨恨的火焰燃烧了这个男人,恶魔本性毕露,几欲杀死莱拉。存亡之际,玛丽雅姆为救莱拉,执起铁锹朝这个恨之入骨的男人的头顶敲下去,她觉得这是她第一次决定自己生活的轨迹,而不是服从命运的安排。两人在后院埋葬了拉希德后,玛丽雅姆含泪目送了莱拉带着孩子投奔塔里克,而选择自己来承担这一切,直面死刑。
在瓦拉雅特女子监狱,玛丽雅姆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后的年月。在这里,她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这个出身卑微,又所遇非人的柔弱女子,此时表现得勇敢而又坚强,她在回顾自己一生仅有的几个幸福片段时就感到满足,她遗憾不能再和莱拉一起喝下午茶聊往事,看不到她情同母女的阿兹沙长大成人,但她觉得自己终于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甚至是英雄。因而这种殊荣感换来的死亡也许并不糟糕。
在描写玛丽雅姆走向死亡的片段相当细腻,相当感人。离开瓦拉雅特前往刑场,玛丽雅姆并不抑制心中的害怕,她甚至哭了。以前,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她知道她生命里大部分日子都过得不好。书中有一段这样描写到:
“她躲在自己心灵的一个遥远角落,独自度过了这些岁月。那儿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地,没有希望,也没有哀伤;没有梦想,也没有幻灭。那儿无所谓未来。那儿的过去只留下这个教训: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无论什么时候,若这一对剧毒的两生花在那片干涸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玛丽雅姆就会将它们连根拔除。她把它们拔起来,还没拿稳就赶紧将其掩埋。”
生命里大部分时光都是没有希望的,一片死灰,看不见未来,过去只有痛苦,这不仅仅是玛丽雅姆的悲剧,更是那个年代所有阿富汗妇女的悲剧。而当玛丽雅姆透过布卡看到指向她的冲锋枪时,她心中燃起了希望。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她来到这个世界的身份是低贱的哈拉米,而离开这个世界时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爱的女人,是以重要人物的身份离开的。过往的一切在此时都化作光芒,迎接玛丽雅姆的,是安拉的恩宠和救赎。
(五)
劫后余生的莱拉和心爱的塔里克以及两个孩子终于永远的在一起了,他们去了穆里开始新的生活。玛丽雅姆用死亡成全了他们这本该在梦境才有的缥缈幸福,她泪眼婆娑,满怀感激。之后她重走了玛丽雅姆当年走过的路,去到她生活过的地方,赫拉特郊外的小泥屋,在那里,她拥抱往昔的玛丽雅姆,又轻轻告别,她是她的再生父母。后来,局势稍微稳定时,莱拉一家又回到了喀布尔。他们在这里长大,在这里经历生离死别,在这里恋爱,又在这里离开。即使军阀还没退出,废墟和残垣断壁随处可见,但是他们的根在这里,他们的父母在这里,玛丽雅姆也在这里,这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园。
战争和动乱让这个国家满目苍夷,民不聊生,尤其是这个国家的妇女。
“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
男权专制下,她们毫无地位,生如蝼蚁,就连结婚也只是作为简单的繁衍工具成为附庸而已。玛丽雅姆们,这些阿富汗乱世苟且的妇女,她们生来低贱,是犹如死灰的一代,背着沉重的包袱匍匐前行,但她们又是重燃希望的一代。玛丽雅姆、莱拉、千千万万阿富汗妇女,她们是这个国家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在这里,光与热多少都不为过。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它不需要后羿来射掉,因为只有这么多太阳,才能驱散阿富汗人心中永恒的黑暗与寒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