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九、庄子的生平、思想
1.信息多已不能确知,主要生活在战国中期。
2.思想
(1)"道"为哲学最高范畴
(2)"齐同万物"、"物我合一"的相对主义的哲学方法论。
0庄子相对主义观点主要针对当时诸子学派纷纭繁乱的好辩风气而发。
(3)追求绝对自由
0"至人""神人""圣人"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0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对生命的热爱。
(4)学术渊源多样复杂
0采纳老子天道无为,抛弃其政治意图;
0钦佩孔子人格之美,驳斥其平治天下理想。
十、《庄子》的编辑整理与主要版本
1.司马迁: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关于庄子著作的最早记载)。
2.刘向、班固的论述、整理
(1)西汉末年文献学家刘向,目录学名著《别》
(2)东汉学者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52篇
3.魏晋后,注释、研究和谈论《庄子》的风气
(1)对旧有《庄子》文本加以选编或删减
0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庄子》,区分"内篇""外篇",司马彪区分"杂篇"。
(2)郭象注解
今天所见定本,唐、宋后流传最广:内篇7、外篇15、杂篇11,共33篇;
(3)苏轼最早怀疑郭象所注掺入他人之作;
0"杂篇"《盗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存疑。
0郭庆藩注《<庄子>集释》
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十一、《庄子》的文学类型
1.鲁迅: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天下》: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2.寓言故事分类
(最早提出系统的寓言文学理论,三言:寓言、重言、厄言)
(1)对抽象哲学观念的形象阐说(鲲鹏互化、庖丁解牛);
(2)对具体生活、学习以及技艺的寄寓性表达(数量最多,望洋兴叹、邯郸学步);
(3)对人现实处境与社会状况的逼真描写,现实针对性极强,形成庄子文学的批判精神(朝三暮四、栎社之树)
十二、《庄子》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
(1)象征性强,都是某一哲学观念的体现者。
(2)重视精神境界渲染,重神轻形。
2.故事情节
(1)奇异的情节,以"宇宙意识"为基础,充分发挥想象力。
(2)常见结构:故事围绕着人物的问答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话双方由对立向一致。
(3)一个人物向多个人物反复追问同一问题的串联。
(4)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是庄子构思寓言的基本原则。
3.语言:生动活泼,对话机智。
十三、《庄子》的研究概况
1.两汉
(1)贾谊、枚乘等是最早对庄子的学说和文辞加以祖述的作家。
(2)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是最早《庄子》研究者,西汉末刘向编订《庄子》,奠定文献基础。
2.魏晋南北朝(《庄子》被最大限度接受发挥并积极实践)
0《庄子》《周易》《老子》并称"三玄"
3.隋唐五代新趋向
0道家经典向道教教义转化、庄子学说与佛学思想融合为禅宗。
4.宋代
0以儒说《庄》,王安石与苏轼是开创者,形成庄子儒学化思潮。
5.明清
0以佛禅解庄,从散文写作方法角度评点特色,如归有光、文震孟《南华真经评注》、谭元春《南华经发明》、宣颖《南华经解》、胡文焕《庄子独见》、林云铭《庄子因》。
6.现代研究:多围绕哲学思想的评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