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乌合之众》之前,我对于“群体”这个词其实是没有太多理论层面上的理解的,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上的理解。妈妈总是教导我:不要去人多的的地方、不要去凑热闹、看到路上有人围在一起,要赶紧走开......于是,我从小便不爱去人多的地方,总觉得会有麻烦,或者麻烦正在赶来的路上,冷不丁地就降临在我头上。尽管妈妈是出于没有太多理论支撑的经验主义,但不得不说她是对的。因为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就聚在一起,总是出于某一个目的,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时间浪费在群体活动上,一旦目的性太强,就难免物极必反。
其实作为个体,同样具有勒庞给群体特征定义的:冲动、暴怒、无知、偏执、幻想等等野蛮情绪,但为什么勒庞不去研究“乌合之人”,而是写下了《乌合之众》呢?因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自制力,而群体它所有的东西都更加原始。每一个人都会有弱点,有弱点就会有犹豫。你可以说监狱里的某个杀人犯狂躁、冷漠、狠毒,但你不能说他就是时时刻刻的冷漠无情,他或许会在监狱里担心老母亲过得好不好、或许也会在某一天的深夜里后悔...可是当群体杀了人,事情可就不会这般了。他们会欢呼、会尖叫、会庆祝,如果没有什么突发事故,大家就会一直沉浸在集体暴力的满足感与心安理得之中,没有人会叫醒他们,因为每一个人的周围都是与之同质的群体,每一个人都在暗自庆幸,庆幸群体的胜利让他们都平安无事,并且从不后悔与反抗。
群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清醒、被群体牵着鼻子走却还自以为是地找到了真理的队伍。看完《乌合之众》,我的确惊讶于勒庞对于群体的研究,他让我看到了一个我曾经从未认真观察的领域,尤其是探究群体心理的文章,让我不得不承认心理学的魅力;可在读的过程以及在我读完进行反思的时候,我都一直在想:我什么时候也不知不觉地就陷入了群体之中呢?我成为了群体的一员时,我保持了理智吗?我有变得像群体一样成为情感的奴隶吗?大多数时候我是一个清醒的个体,还是冲动的群体呢?所以,我在害怕,我害怕自己处于群体之中,成为易受掌控的木偶。可其实大多数时候,正处于群体时的我们,是没有什么反思能力的。于是,我决定好好奉行妈妈的劝告:没事不要瞎凑热闹。尽管如此,我依旧担心某一刻莫名就成为了群体的一员。
再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吧。语言是简单易懂的,就算是说理也不难看懂,但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我想我做不到。像《乌合之众》这类书我都归类为开智的书,所谓开智,当然是某一领域的智力还未完全开化,所以才需要反复阅读、不断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就像之前看的《北野武的小酒馆》,我不过时隔半年再去看,已然是完全不同的理解力了,常看常新就是这个道理,也算是时刻警醒自己的一个办法。
再来谈谈对这本书的评价。某些观点是过于绝对化、过于偏激,但这一点我在读的时候却没有太多感受,而是在看过别人的评论后才后知感觉到;而其中对于女性、儿童、拉丁文化的偏见,我倒是一看到就感觉不适了,其中的歧视态度也过于明显了。但我还是愿意将它作为好书推荐给别人,因为它让我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