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检索这个关键词的时候,没想到还有专著,甚至基于此发展出了相关的科学体系。可见,这是一个被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洞中觉察,觉察什么?这里说的是意识、感知,而不是评判、思维。觉察更多的是来自无意识、下意识,而思维是对感觉的深度加工或是对收集到的信息的人工智能的分析组合。回到动中觉察,在瑜伽中,即是在Vinyasa中感觉,即呼吸、体式、凝视点之外,去感知身体,感知体式开启了哪里,关闭了哪里,这样的好处,其中之一是避免错误的体式,即避免代偿,例如本应该骨盆左侧扭转而扭转了小腿。瑜伽的体式是经久传承的,科学的练习可能更有助于由身入心。
为什么强调动中觉察,可能是为了回归体式本身,降低甚至消除意志力在体式中的作用,避免生命能的外泄,也避免受伤。这点我自己深有体会,最初接触瑜伽,虽然知道体式不应该是练习目标,但课堂上,老师指导体式,还是会无意识的用意志力完成,结果一个半小时的练习下来,常常会轻微受伤,需要缓两三天才敢恢复练习。进行体式练习的时候,不要去想着完成体式,去在意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去感知怎么样完成体式的,进行下去。练习,一切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