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大师刚剃度的时候,在香火鼎盛的法门寺修行,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一心总想静下心来,潜心修身,可是法门寺法事应酬繁多,虽然自己多年来非常用功,可一谈起经论起道来,与寺里的众多僧人还是相差甚远。
一心的一位朋友劝告他说:“法门寺名满天下,寺庙中藏龙卧虎,许多名贤在寺庙中都有了很深的造诣,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倒不如去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很快就会在众僧中崭露头角。”
一心思索良久,觉得朋友的话很有道理。
便收拾行李,决意辞别师父,远离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去寻求清静的小寺潜心钻研。
方丈清楚一心的想法后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当他们来到法门寺后那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时,方丈指着不远处一个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松树的山头说:“它们将来的命运如何?”
一心说:“大概是留做劈柴用吧!”
方丈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一心望着那棵乱枝纵横,歪七扭八的树说:“它也只能被人们当柴烧。”
方丈又指着松林中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 zā zā ] 的秀欣(形容美而高)、挺拔的松树问道:“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一心说:“应该是为了抢着吸收天上的阳光。”
方丈郑重地说:“它们一起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群体中,为了一缕的阳光、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让自己长得更加高大、挺拔。因此,它们可以成材。
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树,虽然可以充足地享受着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也不必参与什么竞争,就可以在灌木中脱颖而出,却与其他的灌木没有什么两样。”
一心听后惭愧地说:“法门寺就相当于这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而那座小山上的树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师父,我会在法门寺里认真修炼的!”
后来,一心通过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有压力,有竞争,才有成长的动力。
方丈面对弟子要离开这里去小寺庙的想法,没说什么,他采用一起观察松树的方法,来教化弟子,让他体会其中的禅意,之后,再自己决定去留。
一心终于明白了方丈的润物无声的教诲,安心在法门寺修行。
旷野的树,没有周围的树木的遮掩,于是横向生长,这样长不高;而森林里的树,众多挤在一起,需要争抢阳光,才不停地向上生长。
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但很少感悟其道理并用于生活。
我们欣赏的盆景,由于盆小,也都长不大。
人们常说:“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其实,这是一种退缩,不利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小河无大鱼。
如果你要进入一个企业,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还是选择大企业更好一些。
水库里的鱼,明显要比池塘里的鱼长的更大。
环境与思维,造就了格局。
有比较,可知不足;有竞争,可强迫提高自己。
如果想持续而快速地拔高自己,那么就把自己放在一个有竞争的大环境中,而不是闭门造车,害怕竞争带来的伤害与打击。
这就是方丈的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