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眉大叔的第33篇原创
今天在知乎看到一个问答:
我需要为因我失业的工人而忏悔么?
我是18届的应届生,专门做工业自动化的,到现在已经自动化了两条测试生产线了。
刚开始做的时候觉得挺有成就感的,但后面看工位需求我才发现,原本一个4,5人的工位才能进行的产品测试线,
在我做了自动化之后,只需要一名工人就可以解决。有时候我会因为我的努力导致那4名工人失业而感到煎熬,请问我有做错什么吗?
这种情绪是真要不得,分不清手段和目的,
逻辑是如此简单的事情,我来梳理一下:
你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失业,那是不是说,要取消工业自动化这个专业,才能避免更大的伤害呢?
首先,你的想法很自然,这4名工人的失业是你的工作导致的,那为什么还会有人请你去做这个工作呢?
工业自动化目的是什么呢?
重点是自动化,机械化,让重复劳动变得更有效率,让工厂更有效率,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所带来的好处,是波及整个产业链的,可以带给最终消费者更大福祉。
这个工厂的老板请你过去,就是为了优化生产线,达成的结果也是你的客户(工厂)想要的结果。
相信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
在市场中,谁能够最终胜出?
答案是,效率最高的那一批企业工厂。
如果做正确的事,还是感到煎熬。
那么,你可不可以,把生产线再改造一下,让原本4到5个人的工位,
变成40到50个人的工位,让这条生产线有更多的工人,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
虽然成本上升,但是解决了就业,让人们都有了工作,让那么多家庭都有了收入,让孩子都有饭吃。
这样,你会不会觉得很高尚?
最终的结果,多余的工人造成效率下降,成本上升导致产品没有任何竞争力,大量滞销,钱都变成了没人要的货,工厂倒闭,所有人都失业。
这难道就是你想要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90年代考察时的一件轶事:
弗里德曼发现工人用铲子挖运河而不用任何重型机械,便问负责的官员。
官员说:用铲子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
弗里德曼:哦,原来不是为了挖运河,是为了就业,那既然为了就业,那别用铲子了,用勺子挖吧。
用勺子真是能解决就业了,可最终的结果,就是穷。
解决就业是不是好事?
那就要讲一讲手段和目的的区别了。
工作是手段,不是目的。
没人会为了工作而工作。
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财富,提供价值。
如果真像某些经济学家说的,我们就是要解决就业问题。
那怎么解决呢?
今天找一批人,挖一个大坑,明天再找另一批人,把坑填上。
这些人都得到了收入,但是创造价值了么?
没有,得到的还是一平地。
比如流传久远的破窗理论:
有一个小城,城里有一家商店,
一天,淘气的孩子踢球,把商店的玻璃给打碎了。
看似是商店店主受到了损失,因为换玻璃要花300元。
但是转念一想,这又是一个好事情。
店主要花300元换玻璃,卖玻璃的人得到了收益,运玻璃的人也得到了好处,
生产玻璃的工厂也有了订单,整个供应链都得到了好处,整个经济会活跃起来。
本来的事故变成了好事,得到利益的人会增加消费,一连串的需要与供给就产生了,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事情真的像说的这样好么?
那怎么不把整个城市给摧毁,那不就有更多的需要和供给发生吗?
现实中,人们为何不这么干呢?
也许,一说到城市、国家、社会,大家的脑袋就迷糊了。
那咱再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家庭,为了所谓的拉动经济,
是不是可以把家里所有的物件都砸了,把房子也一起砸了,是不是就拉动经济了?
如果这是你家,你会不会这么干?
你会不会以摧毁你自己家庭的财富,来拉动经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你真这么干,估计家里人就要干你了。
凡事总有代价,商店的玻璃破了,这块玻璃就不存在了,店主的财富就损失了。
本来店主这300元可以改善生活,买个电器,吃喝玩乐一下,现在反倒成了拉动经济的代价了。
你做的工作,大可不必为此煎熬,提高生产线的效率,为你的客户创造了价值,应该感到自豪。
这样做的结果,才是真正利好经济,为社会积累了财富。
真正的福祉,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这样才能人人受益,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社会才能和谐,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