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产品的模仿与抄袭』一文启发,写了些随想,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论,仅仅作为自己思考的记录。
(一)
负责改版的网站在上线前进行了一轮公测,期间我们收到了两段来自前员工和老用户的评价,他们认为我们抄袭了国内某科技媒体,并表示这「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还背负着抄袭的骂名」。
当时我很想告诉他们,「其实我们和那家媒体都"抄"了同一个国外网站」。
这当然只是团队内部说的玩笑话,但确实代表了「互联网产品抄袭」的一种用户视角:你们有些地方长得很像啊,是抄的吧。
记得当初在设计首页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难题,为了兼顾品牌定位、复杂的产品线和用户体验,最终我们决定学习Medium的布局和理念,将首页划分为左右两栏,右栏固定,左栏呈现信息流,同时不论是详情页还是配图的处理,都尽可能为读者营造不受干扰的阅读氛围。
而那家所谓被「抄袭」的科技媒体,却是照搬了不少特性和交互,包括其中一项特性,也如我设想一般的「水土不服」。但最终,更容易被认为抄袭的,毫无疑问是我们。
这无可指摘,用户当然更关心视觉,毕竟这是他们更容易察觉的。但这颇值得玩味——
抄袭or借鉴确实相当主观,它基本只能依靠心证,但撇开像素级搬运不讲,在产品的抄袭与借鉴上,态度除了能让当事人问心有/无愧外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真正为抄袭「定罪」的往往是用户,同时比起竞品,更在意抄袭的也是用户。
而在此过程中,较之特性、功能和交互,产品的视觉、布局、形态和商业模式是他们更易察觉。这着实令人五味杂陈,因为最需要审慎琢磨花心思的不正是产品的特性、功能和交互嘛,剩下那些反倒趋近于成熟,尤其对Web产品来讲。
(二)
知乎上有两个问题时不时就被人问起:一是「我有一个很牛的idea,一定可以赚大钱,项目内容保密,现在就缺一个程序员,怎么办?」;二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那么喜欢抄袭别人?」。
两者说白了是同一个问题,觉得国内抄袭现象严重,只是前者来自动了心思的用户视角,后者则更多是普通用户视角。
但再往深想,却也能发现一个事实: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个好的idea+一个好的产品形态便足以制胜。
这也不奇怪,外人当然不知其中艰辛,过来人则深知idea多不值钱,只是不足道也罢了。
但说到底,被人「抄袭」算不上什么坏事,甚至还好处多多,至少意味着认可和赞美,长远点看,他人的路径选择还能为自己增加决策信息。倘若再把视野放至整个行业,这种基于竞争的「抄袭」更是价值颇大,正所谓微创新嘛。仅仅只有当产品背后的执行力开始锐减,当用户与技术无法形成有效壁垒时,「抄袭」才足以致命——在残酷商业下,「弱小」即是原罪——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不努力活该死呗。
所以过度关心抄袭、关心怎么抄、抄什么、用什么姿势和态度抄只不过是一种庸人自扰,如果你追着需求跑,如果你的体验足够好,就算是东拼西凑,那又如何,归根结底用户只关心好不好用而已,这虽有些虚无,却也是事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