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到一个用于分析行为的模型,在我们对别人的行为不解的时候,可用这个模型作为思考框架去分析(只是一个大的思维框架模型,我们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入的去分析)。
模型简介:“知能愿”模型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产生,需要“知能愿”三个条件共同影响。
案例1:
小红认为她工作得挺好的,老板可以给她涨工资了,但实际上貌似老板一直无动于衷,如果没有思考框架,就会跟其他人一样开始抱怨或者产生讨厌工作的情况(不再愿意加班,不再愿意多工作,多做一分钟都觉得自己吃亏),甚至想要换一个环境,因为不知道能不能涨工资。
其实通过行为模型就可以比较理性地分析老板没有给你涨工资的原因,1)知:老板知不知道小红的工作表现很好,最近做出的业绩,知不知道小红对工资不满的想法?2)能:老板有没有帮她涨工资的权限?公司给她的幅度指标是多少?3)愿:老板愿不愿意给她涨?他是否认为需要给涨工资才是最佳选择?(或许公司现在更看重实习生或者是应届毕业生,因为他们不仅工资低,而且思维很活跃,有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案例2:
某直播APP推出了社区功能,但用户很少使用这个功能,产品不知道为什么不用这个功能,他们认为这个社区的功能可以帮助大家交流,大家应该会喜欢的!
我们用这个模型再来分析一下:1)知:用户知不知道该功能?之前访谈会了解到(老用户都会形成自己的比较习惯的使用路径)除了第1屏会被认知,其他的稍微深一点的多数人都看不到;2)能:直播APP本来是用户跟主播交流互动的APP,多数用户之间只是眼熟的陌生人,在这上面跟别人交流会担心暴露隐私,而且较少人会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感兴趣,因此该平台内用户心智上并没有意识到需要交流;3)愿:其实大家看直播就是为了娱乐,就是为了看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并不是为了交朋友的,于是大家不愿意在上面过多地交流,所以这个社区是做不起来的。
下篇文章介绍Fogg 的行为模型 (Fogg's Behavior Model)。Fogg 的行为模型认为要实现一次用户转化行为,需要有三个要素:1.给用户足够的动机 (Motivation);2.用户有能力完成转化 (Ability);3.需要有触发用户转化的因素 (Trigger),这三个要素必须同时满足时才会形成一次有效的转化,否则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