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脚步匆匆地走在人生的路口,不太留意自己的生日,以至生日总是这样:没有生日烛火的闪烁,没有生日蛋糕的香甜,没有生日祝福的歌声,不是过得马马虎虎,就是平平淡淡,甚至在风风火火中竟然忘记了这个日子。每每都多亏妻子的提醒,妻子的操劳才使这个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才使这张普通的日历增添了亮色。
今年的生日依然如故,但不知怎的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决不是孔夫子“四十不惑”的箴言在起作用,而是我从自己过生日中窥见了一个秘密,悟出了一点道理。
今天是我的生日,妻子照样炒了了几样小菜,蒸了一盆鸡蛋糕,准备了两捆挂面。饭要做好的时候,妻子唤过来女儿:“姗姗,快去把奶奶找来吃饭”。前年是这样,去年是这样,今年是这样,我这才意识到,每次自己过生日时,妻子总是执意要把我母亲接来吃饭,而妻子自己过生日时也总要把她自己的母亲接来。不难看出,在妻子心目中生日是儿女与母亲共同拥有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单单是为了孝敬父母吗?
饭桌上我端详着母亲头上斑白的发丝,额头上密布的发丝,口中零星的牙齿,说真的,我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看过母亲,我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我眼圈湿润,举箸难咽。就是四十年前的今天,我脱离了母亲的港湾,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上。当时,母亲经受了怎样的煎熬:翻肠搅肚的阵痛,撕心裂肺的呻吟。这种体验只有做过母亲的人才能真气地感受到。
我瞬间读懂了妻子,明白了妻子对生日那么在乎,那么认真的原因,我明白了妻子在我生日之际必然找来母亲的原因。这是女人与女人之间超越年龄而感同身受的理解。为人母亲的妻子,她对这一切有切肤之痛:儿女的生日,妈妈的苦日。纪念自己的生日,也是在纪念母亲的爱。生日啊,是儿女幸福的痛苦,是母亲痛苦的幸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用爱流托载起儿女人生的小船,而儿女却不能用爱染黑母亲的白发,抚平母亲的皱纹,弥补母亲的残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儿女来说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缺憾。
无论何时何地,做儿女的永远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生身之母,因为自己生命的小舟从这一天起锚,而圣洁、无私、博大的母爱也从这一天莅临。
(本文曾发表在海伦文化馆出版的《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