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渊源流长,这让人魂牵梦绕的液体之火更是让历史跌宕起伏,也成就了一众历史名人,其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满纸浩浩如云烟"更让人神往。
前几天无意间从网上看到了一则短视频,一位八旬老人在街头习字,动笔前也是饮酒一杯,随之便有动如姣兔、翩若游龙的酣畅淋漓的行书,真是高手在民间啊,这也可能是一杯浊酒赋于的灵感吧!
平凡如我等的人,是不是也要一杯酒来点燃一下激情呢?正好柜中放有半瓶酒,晚饭前来两杯,以期让平淡的生活滋生斑斓。
一杯下肚顿觉一团火从嗓门口直达腹中,第二杯之后就觉的身体有点飘了,话也多了起来,晚餐时段成了我们家难得的休闲时间。老婆担心道:要注意别喝多了,儿子戏谑地问:喝酒为什么非要有吱扭以及吧唧嘴的声音而且满脸痛苦而又十分享受的样子,真的有那么舒服吗?而我也趁机胡侃,讲一些饮酒趣事,什么"钢管肠子塑料胃,千杯万杯就是不醉"、"黄蓉用弹指神通为书生朱之柳助兴"等,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其中不自觉谈到了那篇著名的高考满分作文《液体之火》,通篇没有一个酒字,却将酒描写的淋漓尽至,经过自己不太专业的分析,儿子感慨于作者广泛的涉猎,我们也觉得自身的文学功底欠缺太多,唯有大量读书别无它法啊!
今天晚上吃饭时酒瓶见底,儿子戏称:老爸也太能喝了,已喝了3瓶了,是不是上瘾了。我也觉得好像真的有瘾了,一天不喝好像少点什么似的。静下心来细思,除了对那种晕乎乎的感觉有点依赖之外,我可能更倾向于期待用餐时的那种氛围,好多平时死板的说教均在酒精的燃烧中变成了调侃的闲聊,也更能引发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对未来的思考。
酒于我,没有李白的飘逸酒脱,也没有苏轼的激情豪迈,更无需鸿门的剑拔驽张,而仅有小家中的其乐融融,虽小酌,成瘾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