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林黛玉的形象,脑海中总是会想起87版《红楼梦》中陈晓旭的形象,可若是撇开影视、戏曲、图片之类给我们的影响,书中的林黛玉究竟是怎么一个形象?
读完全书,只能说林黛玉很美,却不能清晰地说出她倒底长什么样,她的真实容颜似乎被藏在一层轻纱后面,云遮雾绕,看不清真切。
《红楼梦》中,除却林黛玉,其他女子的形象,或多或少都有很真接的描写,比如王熙凤一出场便是:
“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从服饰到容貌,都是一笔一画,十分具体而细致。后来写她与尤二姐正式交锋时,”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也是让人一眼便能想像中她的样子。
再比如薛宝钗
”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 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面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读完也能脑补出一个大概的样子。
还有贾母的丫鬟鸳鸯
“只见她穿着半新的藕使以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蜂腰削肩,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
连脸上的雀斑都写出来,不可谓不细,寥寥数笔,跃然纸上。
可是对林黛玉呢,写容貌最多的便是最有名的那几句: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若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全书对黛玉容貌写得最集中,笔墨用得最多的一处了,可是读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她的娇弱,心头涌起的是一种保护欲望,对于她的整体形象,仍然看不真切。
找不到直接的描写,或许能从其他地方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与林黛玉长得相似的大概有两个,首先是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还有一个便是戏子龄官,“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水蛇腰,削肩膀”估计在现代人看来已经属于不好看的范畴了,但却是古代形容美女最常见的词汇,曹植《洛神赋》里也提写过“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结合晴雯和龄官的样子,也只是看出林黛玉身材纤细婀娜,这从前面“行动处若弱柳扶风”已经能够猜出,至于“眉蹙春山,眼颦秋水”依然想像不出来。
所以,即使通过与林黛玉相似之人的描写,我们仍是看不到她的真实面貌,一直到全书终了,脑中留下的还只是黛玉一出场时给我们留下的朦胧印象。
之所以朦胧,实在是因为书中写其他女子,均是写实,丝毫不吝惜笔墨,唯独写黛玉,都是写意,像是一幅超尘脱俗的水墨画,不以光色取胜,不以写实造型,只是营造出一种美丽的意境,看不真切,却永远也忘不了。
究其缘由,还是因为黛玉不是凡俗女子,她是“世外仙姝”,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是吸收天地精气化身而来,虚无缥缈,只能远望,不可近窥,只能想象,无法实描。
大观园中其他女子虽然也很美,但是那是凡间之美,所以贾宝玉看见薛宝钗“雪白一段酥臂”会胡思乱想,见到黛玉却是不会。
如果仅止于此,似乎也没什么意思,一个高高在上的仙女,有什么可看?黛玉之所以动人,偏偏就是她出尘的容貌之下,又有着“最少女”的心性。
她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终日以泪洗面,却对生活始终温情以待。
她的温情是对残红遍地的怜惜,是待燕子回檐之后,方拿石狮子倚出帘子的温存,是雨夜里拿出绣球玻璃灯的关心,是紫鹃笑骂一声“嚼蛆”的家常……
最脱尘的容貌,最生活化的个性,再点缀上她那些诗词,终于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最光彩动人的形象。
清代张潮的《幽梦影》里说:“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除了黛玉,谁能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