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上了《水结冰了》、《冰融化了》,由于都是冰,所以一整周基本上都在冻冰的过程中。每天早上到学校先冻上,每三节课换一次,到下班,至少一天可以冻四次。
《水结冰了》这一课,为了让学生实验能成功,特意在课前自己先试了试。在250ml的烧杯中加入大半杯冰和大量的盐,然后将温度计放在试管中,当试管中的温度0°C五分钟左右,试管内会有少量的冰,整个实验过程大约是15到20分钟。所以把两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第一节课实验课,观察冰和水的特征并记录;想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些(提供吸管);用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放入试管和盐,等待是试管中的清水结冰。第二节课为知识讲解课,先认识冰融化的条件,再回忆冰融化的过程并记录,再巩固水结冰的过程。先说第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整个实验过程太长,每次实验间的停顿不够明显,温度计使用过程中,部分组的冰融化的较慢,温度计液泡位置不能完全没入冰水中,导致测量出来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所偏差;可能由于班上人比较多,可能由于实验过程中冰比较少,实际实验过程中,五个班两个班上有成功的例子。(第一次上课后,我提前将放入试管中的清水提前冷冻,我发现用温度较低的清水实验的时间更短一些,相对而言的成功率会高一些。)第二节课是知识讲解课:利用微课讲解水结冰了的实验过程中失败的原因,再进一步巩固本课的小知识,水结冰的条件,结冰的过程是放热的,体积会变大结合冬天北方水管爆裂,这样可以直接加深他们的印象;冰融化了一课我认为主要把水的三态变化讲解清楚,并通过三态变化不断强化前面三课的学习。因此,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水的状态的变化,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认识。在实验课的讲解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个问题,比如在几个实验连续进行时教师的材料分发哪种方式更合适?材料分发和小组实验,如何让学生在不分歧的情况下全组保持兴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