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葡萄老师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童谣,与大家分享:
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缘。
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被帘,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
春天不是读书天: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舞雩风前,恍若神仙!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牛塘边,赤脚种田。
春天不是读书天:工罢游园,苦中有甜。
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焉,太讨人嫌。
春天不是读书天:书里流连,非呆即癫!
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
读了这首童谣,是不觉得很有意思,那陶行知作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为什么要写这首《春天不是读书天》的童谣呢,难道他真的倡导孩子春天不读书吗?那怎么会成为教育家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先了解一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这理论告诉我们:学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需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养鸟的说法。说一个笼子里面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丫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几只小虫来,给鸟儿做陪伴。小鸟是比较的舒服了。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可奇怪的是养鸟者偏偏爱说鸟笼是鸟世界,而对于真正的鸟世界的树林反而一概抹煞,不加承认。假使笼里的鸟,习惯成自然,也随声附和的说,这便是我的世界;又假使笼外的鸟,都鄙弃树林,而羡慕笼中生活,甚至以不得其门而入为憾,那么,这些鸟才算是和人一样的荒唐了。
陶行知先生要肃清这种认识。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不应只是“鸟囚之笼中”的状态。
在幼儿园工作时,我们也成立过陶行知教育理念研讨小组。那时,为了教刚入园的小朋友学穿衣服,老师们制作各种教具不说,还要单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去教给孩子,其实孩子,每天中午都要午睡穿脱衣服,如果老师们充分利用这个生活环节去引导孩子,指导孩子,孩子们不但学会穿脱衣服,还不用浪费孩子其它的时间。所以,不要一走进校园,就知道课堂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一个课堂,而且还丰富多彩。
那现在再理解一下这首《春天不是读书天》的童谣,就会明白陶行知先生的用意,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们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在游玩中,在耕种中,所学到的是书本中给不了的体验,真的不要让孩子读死书,死读书。
由此我还想到,现在各种各样的课外班把孩子去体验尝试“生活即教育”的权力剥夺了,不是只有在各种班中才是学习,才是接受教育,拥抱自然,不负春光,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