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来自【来问丁香医生】公众号的数据:
疫情期间,心里咨询问诊量上升10倍
精神紧张且失眠,有感冒迹象就担心自己是肺炎,怎么办?
发现自己存在网上所说的替代性创伤,该怎么办?
甚至有一位妈妈,昨天问我:孩子马上一岁半了,还没给她报过班,还来得及么?
让我想起去年火遍微博的一篇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就因为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担心他们出生后安全,家里安装各种防护措施,到医院一遍又一遍给孩子检查身体,确保无事。
几个月的时候,天天观察孩子拉的粑粑,只要不是家长想要的模样,就但是是不是便秘,是不是消化不好。
长到一岁,担心孩子出牙晚,走路晚,说话晚。。。
上学后,操心孩子学习,怕孩子跟不上学校进度,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学校里和老师常走动,让老师多多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放假回家,时刻盯着孩子的学习,生怕他落后。
青春期,怕孩子叛逆,不和父母交流,不和同学交际,各种社交活动,朋友间的,家庭里的,一个不落,拉着孩子去参加。
找对象,谈恋爱,结婚,生子。。。
作为父母,一生都在为孩子“焦虑”。
这真是一个广泛贩卖焦虑的时代,想做一个不焦虑的家长,真的很难!
父母们为什么在焦虑
91.5%的父母,对孩子成长各方面的问题感到焦虑,孩子的独立能力/生活习惯,孩子的学习/教育,孩子心理/情绪管理。
随着国内外校园安全问题的频发,家长会孩子人身安全的担忧,也远超往日。
70%的家长对校园安全问题感到焦虑。
83%的家长因担心孩子手机上瘾而感到焦虑。
父母焦虑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1.不信任心理。
家长不信任孩子。
父母担心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好,或者做不到。
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家长就想着伸手去帮孩子一把。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城市一个名校的高三学生,从小到大,上学都是采取两种方式,要么:妈妈送他去学校。要么:妈妈请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妈妈没空接送孩子的时候,由这位出租车司机定点接送他去学校。
为什么孩子都高三了,不可以制作地铁,坐公交,或者打车呢?
妈妈说:我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这么大,我总担心他在路上不安全,所以总是不放心。
这就是典型的“对孩子不够信任”。
而孩子,成绩非常优秀,但孩子的自理能力却很差。
在孩子去参加一次奥林匹克竞赛的时候,需要一个人去到另外一个城市,结果孩子因为不会调洗澡水的温度,差一点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把自己烫伤。
因为妈妈的焦虑,因为对孩子的不信任,妈妈从来没有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永远是父母身边长不大的小朋友。
2.补偿心理。
另外一位来访者,是一位爸爸。这位爸爸很优秀,但在高考的时候因为英语发挥失常,本来可以考重点大学,最后只上了一个二本院校。
孩子也很优秀,但爸爸隔三差五就会对着孩子说:“你一定要用功啊,尤其是英语啊,巴拉巴拉,这一点千万要注意啊,爸爸当年就是因为英语这一课发挥失常,差了五分就达重点线。结果你看爸爸,一辈子遗憾啊,你把走过的这路弯路,吃过的苦啊,在你身上千万不要再出现了。”
结果孩子,每次考试,其他课程都能考好,就是英语,每次都不太尽人意。
这个现象呢,不是巧合,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父母留下的遗憾,希望孩子实现。这是典型的“补偿心理”。
没有那一个孩子愿意被父母留下额的包袱。
3.“完美”心理。
我们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是尽善尽美的。
孩子已经考了98分了。当父母看到卷子的时候,往往是说“孩子,你这两分,不应该丢啊。你看你要抓住这两分,就是满分了。而且这题你平时本来会做,你就是粗心,答题后不注意检查。。。”
结果孩子直接跑回自己屋,把门关上了。
因为爸爸不明白,孩子上次考试是87分,这次这个98分是费了多大努力才得来的。
爸爸没有看到孩子的努力,也没有看到孩子的进步,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
所以,孩子每次看到父亲的眼光的时候,孩子就会不自觉逃避,生怕自己哪里又做错了。
“完美”是一个非常棒的词,但也是很多父母掉在育儿困惑里面出不来的杀手锏。
父母过度焦虑有哪些危害呢?
1.焦虑父母的教养行为,表现出过度控制,拒绝和不一致等特性。
2.焦虑父母会更为严厉,教养热情和积极情绪较少,并较少给予孩子自主权,对孩子更多的回避,较少给予鼓励和表扬。
3.父母的焦虑会通过榜样的作用,消极期待和不恰当反馈等方式,传递给孩子。
父母过度焦虑有这么多的危害,请“不要让我们的焦虑毁了孩子!”
怎么才能让父母不再过度焦虑?
有关这一部分,会在明天的分享中具体讨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