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觉我现在很喜欢在简书日更的任务,原因很简单,不需要考虑别人喜不喜欢,自己开心就好。多么任性呀!
开始写东西后,我发觉原来活的久也是有好处的。回首看看儿时的懵懂无知,少时的恣意轻狂,中年的辗转蹉跎,婚姻里的兵荒马乱,与孩子们的冰火两重天,与两方亲眷的斡旋,在家庭与工作间如陀螺般旋转等等这些,如果都要写下来真是写也写不完。
那到底要从何写起呢?想到今天跟隔壁宝妈聊了半天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就说说关于学校的事吧。
我小时候是住在姥姥家的,那里是湖南偏远的山区,去到镇子上要步行两个多小时,中间人烟也是稀少的。尽管如此我姥姥家住的山坳里却难得的有所学校,那学校是栋木制的二层小楼,大概有十来间屋子的样子,是姥姥家那一带最大的房子。要说楼上是什么样子,我却是不知道的,因为我从不上去,我总觉得那楼不定什么时候就倒了,危险的很。
后来稍大点,妈妈把我接到河北她的新家,我于是在那里上学前班。初到那里语言不通,就索性自己观察。学校的院子很大,房子都是一排一排的,没数过多少排,总觉得很多。虽然也漏雨,但因为是土坯房,总感觉比姥姥家那木制的要安全。
教室里边土坯的墙体是裸露在外地,到处是孩子们用各种工具刻下的划痕。黑板的边角也已经不完整了,索性不影响使用。我们是没有桌椅的,趴的是从家带的小凳子,人就蹲着在上边写写画画,自然坐地上也是可以的。
这样的学习生活没多久就赢来了改变,学校要翻修了,原来的老校舍开始分批拆除改建,所以厕所也拆了。这下麻烦就来了。学校里这么多孩子总要上厕所吧,于是学校里不知道谁想了个注意,把主意打到了学校对面的土坯房上。
这家房子与学校就隔着一条村道,临街的墙体完好无损,房顶塌了,朝南的墙也没有了。正好有两个三面都围起来的房间,中间一堵墙是共用的。老师们来一间挖几个坑,简易的茅房就有了。
每次下课大家就一窝蜂的跑去上厕所,没有也去,就是觉得好玩。虽然还没放学,但只要走出那个大门空气都是自由的。就这样熙熙攘攘的没多长时间就结束了,新的厕所盖好了,后来我们也搬去新的教室了。
新的教室里墙是白的,黑板是深邃的黑,窗子是玻璃的,透亮透亮的。新的桌椅是木制的,还有抽屉可以放我的小书包。教室前面还建了小花池,种了很多月季花。花开的时候甚至能看到蜜蜂。
这里的校舍就这样基本定了行,就算后来稍有改动翻新,外观也变化不大。
后来我五年级的时候,有幸去湖南我的大姨家度过了一个暑假。那里的孩子学习进度要比我们慢很多,我们每天8节课,而他们每天只有5节课。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勤奋,实在是山里的孩子离学校太远。当时大姨怕我在家没事做,就让我跟着比我小半年的小妹一起去上学。
我们每天要走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而且是不会有大人接送的,一般都是几个孩子相协一起走。九点钟开课,上午三节课,下午两节课,中间休息一小时。
有的孩子中午会自己带饭,但没有地方热,也只能吃冷的,而更多的孩子是不带饭的。坚持一下,下午回家再吃。
这里的学校是湖南典型的木制结构,与印象里80年代姥姥家的学校不同的是:这里是平房,安全上是有保障的。
这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普通话,南腔北调怪异的很。我在河北的老师虽然平常也不说普通话,但念课文的时候会说,还挺标准的。这里的老师只要在课堂上就要讲普通话,滔滔不绝得讲。那段时间我都尽量不发言,我怕一不小心就刺伤了老师的自尊心。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的是孩子们没有零花钱,一毛都没有。那个时候大概是94年前后,我妈怕我中午饿会给我一块钱,可以在小卖店买10块饼干。你无法想象那些孩子们看着你拿出一块钱,眼睛里都冒着光。自然坏心眼是没有的,就只是羡慕。
那段短暂的打酱油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后来再回来姥姥家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姥姥家山坳里的学校早就被大水冲倒了,但听说附近建了一所希望小学,离这里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还是两层小楼,不过是砖瓦的。
小姨家的两个儿子就在那里上学,今年小丫头也要去了,有两个哥哥带着倒也不担心安全问题。
时光在不断的前行,昔日的学校听说后来把院子也都硬化了,还建了活动室。当年学校对面的土坯房现在已经推倒了,变成了小广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也在不断的焕发光彩,让人忍不住对未来产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