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试着蹲下来,
感受孩子的感受吗?
01
说两件在人心里咯噔一下的事。
以往出门,女儿老磨磨唧唧,不是要看看这本书,就是要跑小房间再搭几块积木。
我总倒计时喊着10,9,8,7……来提醒她。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也未见女儿加速……
然后有一天,我还在房里换衣服,女儿等不及要一起吃早饭,她开始数:“1,2,3……”心里噔了一下。
我立马喊:“别数了呀!”这种被刀加在脖子上的感觉太不爽了!
02
一次冲击不算大,几回下来就较为明显了。
早饭时,爷爷奶奶常在一旁满脸慈爱地一句接一句:
“宝贝,再吃点馄饨呀!”
“宝贝,怎么不喝牛奶呀?“
……
而我也从单纯看着觉得不舒服到真实体验了一把啥叫被监控。
03
又是早饭时间,女儿认真剥着石榴一粒粒往嘴里塞,很开心。
她抬头望见另一半石榴,边剥边问:“妈妈,你怎么不吃呀?”我说不想吃。她认真地说:“妈妈,你别吃鸡蛋了,吃石榴嘛!”
心里第二次噔了一下。
干嘛非要我吃呢。
但在以往,我们不都是这么"为她好"吗?
这个有营养,一定要吃绿色,别吃奶油啦……当你听到这些,感受又会如何?
04
这两件事其实挺小,但孩子却像镜子照出我们的原形,让所有的“用心良苦”一览无余。
这份用心可能是控制、强势和无处安放的恐慌感。
如果你有蹲下来,感受孩子的高度,或许才能体会他的处境,才会知道自己究竟传递了什么,而不是你所以为的样子。
05
说一件心酸的事。
上周在南京,去了喷泉和绿茵环绕中的景点音乐台,那儿有成群的鸽子供人喂食。鸽子不愧是和平使者,能人内心的缓解焦虑。每个自带纯净能量的孩子,都更容易与这股平静与安宁链接,个个带着笑脸兴奋而愉悦地手捧稻谷和玉米,期待它们来吃。
孩子们窸窸窣窣的跑动和喷泉哗哗的水流声,掩盖不住一位妈妈的吼叫声。
是真的吼叫。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哭着不敢喂,使劲把手背在身后。
妈妈低头怒斥儿子,张牙舞爪无所不用其极地要他“胆子大一点”!
06
孩子死活不肯伸出手,只见爸爸冲上来塞一把稻谷在他手里,再将小手紧紧拽在自己手掌里对着鸽子走来的方向。
孩子哇哇哭,母亲在一边更是暴怒:
“真是没用!一点用都没有!”
平时肯定很少得到真正的自由,不然孩子不会一直不愿或不敢尝试。
他可能缺乏没有独自挑战的经验,或是不敢承受挑战失败的后果。
07
就像前段时间网上传播的视频里说的
“你剪短我的翅膀,现在却要求我飞翔。”
我一直听你的话,乖乖地不做任何带点挑战的事,包括有机会与你平等对话,
现在却要求我,大胆勇敢,不害怕。
潜能呢?自信呢?
跑了,被扼制了,现在要派上用场了,
爸爸妈妈怎么就变不出来了呢?
一切都是父母意志里的那个孩子。
假如妈妈能蹲下来和孩子互换位置,她或许能感受到孩子已被深深的恐惧淹没……
08
在一个才五六岁男孩心里,但愿它不会变成一份创伤记忆。
我们能否在幼苗长成前试着真正理解孩子,
反思那些被视为金科玉律的育儿法,为何低效能甚至是无效能?
两颗心若是隔离,付出得越多,是不是徒增自我牺牲的不平衡?
《游戏力》书中有一个空杯理论。它认为当父母声嘶力竭、精疲力竭,自身能量,其实已经像杯中之水空得见了底。
蹲下来只是一个外部动作,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承接,才是关键。
09
蹲下来,是为了和孩子能够真正连上。
蹲下来,心与心连上去,或许唤起父母内在智慧与爱的第一步。
你可能不知道,蹲着的时候,孩子眼里的你比仰视时看到的美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