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有着众多饶有趣味的习俗。
迎春:最古老的仪式
迎春是立春重要且古老的活动,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出现,从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前往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还会赏赐群臣,将德惠施予百姓,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全民参与的迎春盛事。迎春通常在立春前一日进行,旨在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届时会设春官,这个角色有时由乞丐或娼妓担任,他们会预告立春的时间。过去,皇历上常印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中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便是当时立春的重要活动写照。
咬春:舌尖上的春日仪式
立春时,人们有着独特的饮食习俗,称为“咬春” ,主要食物包括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咬春的意义不仅在于解春困,更重要的是通气,让人保持青春活力。五辛盘由葱、蒜、椒、姜、芥等五种辛辣食物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在古代,人们认为吃萝卜就是咬春,其实春饼也包含其中。如今,街市上春卷小贩的叫卖声,依旧传递着立春的独特气息。
鞭春牛:农耕文明的祈愿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甚早,在唐宋时期尤为盛行,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这一风俗传播得更为广泛。鞭春牛不仅有送寒气、促春耕的意义,还带有一定的巫术色彩。在山东,民间会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认为抢到牛头最为吉利。塑制春牛时,肚子里往往会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五谷流出,人们会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着仓满粮足。浙江地区迎春牛时,人们会依次向春牛叩头,之后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把抢来的春牛泥土撒在牛栏内,认为这样可以促进牛的繁殖。此外,民间艺人还会制作许多小泥牛,送往各家,称为“送春” ;有的地方则在墙上贴画有春牛的黄纸,即《春牛图》,帮助农民了解立春的早晚。
躲春:传统民俗的讲究
在传统民俗学上,立春这一天有躲春的习俗。因为立春时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可能会对部分人群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一年的运气。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躲春方法与忌讳,比如不能有口舌之争,要和和美美、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还有些地方认为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沾染晦气。“躲春”其实就是“躲太岁”,当年犯太岁之人尤其需要躲春,以躲开与当年太岁的正面冲突,缓和与太岁星君的关系,使年运更为有利。
燂春:跨越火堆的祈愿
燂春是一种立春跨火堆的传统仪式,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在民间盛行。立春之日阳气将出地面,人们通过燃放爆竹、焚烧樟树枝来祛退阴气,宣达阳气,助力阳气生发,有着驱邪迎祥的美好寓意。孩童跨火,更蕴含着平安成长的祝愿。燂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吃用红豆、红枣、桂圆、陈皮、桂花、红糖等6种配料烧煮而成的“春茶” ,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孩子们健康成长、平安吉祥。
这些立春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们如同一个个文化符号,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