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有幸参加了工会的徒步摄影活动。遇到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感到很高兴。我们徒步的路线是由采石十二亭桥出发,一路左拐,南行,至马鞍山长江大桥。
十二亭桥是马鞍山滨江新区采石河路西延跨采石河的一座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桥,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像两条黑色巨龙横跨在采石河上。桥长209米,宽61米。桥梁每侧人行道上两楼四亭五廊,廊长194米,阁高14米,亭高10米.桥景相融,古朴典雅。十二个亭子分别以诗命名:诗觅亭、诗唱亭、诗祖亭、诗魂亭、诗吟亭、诗学亭、诗鉴亭、诗赏亭、诗仙亭、诗圣亭、诗品亭、诗涌亭。
从桥上走过,长廊很直很长,红色的柱子支撑着飞檐翘角的屋顶,古色古香。每隔十几米就建一座高高的两层楼的亭子。我们爬上第一座“诗觅亭”,向北眺望,开阔的江面上碧绿的江水滚滚而去,远处采石矶的翠螺山清晰可见。山上的三台阁静静矗立在山水之间,她像一个贞静的女子,倚在岸边,倒映在水里,沦陷出一幅动人的山水画。想起苏东坡曾说过人生十六大乐事中,雨后登楼看山算是一件。诗觅亭,虽然没有寻觅到一首诗,倒是收获了一幅动人的画。
走到桥下,看河水从桥洞下缓缓流过,岸边都是郁郁葱葱的水草和蒲苇,亭桥踩着矫健的步伐横跨河面,半圆形的桥洞里波光粼粼,犹如明眸善睐。水草暗绿,影影绰绰,一片天光云影。颇有长虹卧波的感觉。
同行时遇到老朋友俞,我俩相谈甚欢,又遇到一位摄影师,三人结伴同行,一路走,一路聊。摄影师不断地为我俩拍照,真是惊喜不断。
顺桥而下,向东走了一段路,就来到江边。大堤铺上了柏油马路。路上很少有车,宁静妥帖,视线开阔,很适合徒步。朝左看,大堤下是郁郁葱葱的小树林,地上的草绿的逼眼。菜地里,丝条架子上爬满了朵朵黄花。初夏时节,青草池塘,处处蛙声。微风过处,荷叶翻卷。到处充满了祥和宁静,人行走其中,感到轻松悠闲。
右边是悠悠的江水,岸边不时有鲜艳夺目的小花招摇,不由得让人心生欢喜。一树一树的粉红紫薇和我们一起站在江边瞭望。对岸是江心洲,轮渡还在渡人,白色的摩托艇正在航行巡逻,水面被它激越地冲出一道白线。远处的长江大桥雄伟壮观。鲜红的椭圆形桥塔屹立在江水中,如同从天而降的巨大手镯,桥塔倒映江水中,蔚为壮观。绵延不尽的大桥气吞山河,斜斜的钢丝拉索牵动着桥身,仿佛天地间的琴弦,正在弹奏一曲天籁之音。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千年前,诗仙李白欲从马鞍山和县渡江南下采石矶,因江面一时云雾升腾、风起浪涌而未能成行。千年后,江水涤荡着岁月,一江两岸的诗城,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望着巍峨的大桥,伴着流淌千年的滔滔江水,感动于这种纯然、优美,我们走着,拍着,谈论着各自的生活和爱好,深植于内心的悠闲和自由之中。一直喜欢王维的意境: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用梭罗的“悠闲、自由和独立”的心境,都市亦如闲庭。徒步结束时,虽带着酸痛的身体又回到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心却褪去了麻木与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