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中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也表明了中华文明具有其他文明没有的独特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秉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基于不同历史、国情、习俗等因素孕育出不同文明是流动的、开放的。只有坚持文化交流互鉴,文化才能充满生命力,文化土壤才能得以更加丰沃。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并不断向前发展,历史也告诉我们,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得各个文化在相互交流融汇中更好地向前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华优秀文化既要薪火相传,也需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时代下,要强化以变促新思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得主动性创造性,在历史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的守正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