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东北吉林省内的一个小山村,哥哥,父母,一家四口过着贫困的生活,这种贫困,在我看来,一直延续到我的大学毕业,甚至现在。
因为姥爷和爷爷当年是都是干农机的,算得上是同事。所以父母走到了一起。据说当时相亲的时候,父亲在母亲眼里,可谓一无是处,但是什么成就了这桩婚事呢?是母亲看中了父亲还算不错的长相。这大概是父亲最大的优点吧。没想到,这婚事成了母亲一生困苦的开始。
父亲是村里村外有名的“懒人”,用妈的话说:看见油瓶倒了都不会弯腰扶一下。
农村活多,每年春种秋收有的忙的。就拿春天来说吧,种地之前,要去“搂地”,清理掉去年留在地里的柴、树叶等,把地收拾干净,准备翻地、下籽,为春耕做好充足准备。秋天呢,则要将粮食收割下来,套上牛车或马车,人工装卸,把粮食拉回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粮食最终是到家了,可是“打粮”、存粮、卖粮....这又是一大堆活。而父亲做农活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他无论干什么,自己一个人是万万干不下去的,必须要有人一块干,才能“坚持”到最后,否则一定是早早溜回家了。
除了地里的活计,家里房前屋后的农活也不少。种地收粮这种重要的活,父亲还能干一干,剩下家里的一切事,他都是不管的。所以,母亲成了家里的主力,里里外外没有她不操心的。在我的印象里,她从来没有好好歇过一天。
东北人均土地面积是比较大的,除了被计划生育的人口外,人均可拥有四亩地。超生人口不仅没有土地,还要被罚粮食。80后的我作为家中老二,自然属于“超生人口”,是被“计划生育”的那部分人。
因为生儿多余,所以多次目睹村公社的人来家里拉走粮食,那个时候不懂为什么父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玉米要被白白拉走,后来明白了,对于穷的"叮当响”的我家来说,没有钱,粮食就是最大的“财产”,是父母一年到头最大的“盼头”,是他们眼中的“真金白银”,是最大价值的东西,所以粮食自然被充当了罚款。
我不知道看到粮食被公家拉走的那一幕时,父母是什么心情?尤其是母亲,那点为数不多的粮食产量,连维持全家一年的花销都捉襟见肘,还要被罚去许多,再看看家里懒得出了名的父亲,也是完全指望不上的。那时候的母亲,一定每天都在感受着生活的无奈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