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们举全乡之力建了一座教学大楼。
1995年到1996年9月,全乡最亮的地方就是中学教学楼施工现场,人们地里干完农活之后就跑到工地周围看稀奇,看建筑工人们如何在平地盖起一座占地1000平米,建筑面积3000平米的大楼,看各种没有见过的施工机械,人们边看边说,以后的娃们有福了,能在宽敞明亮的大楼里读书写字了……
地处偏乡,但是尊师重教一直是合阳大地的传统,虽然自己躬耕黄土,却依然希望自己的儿女子孙能读下书,看更大的世界,干更大的事,这就是故乡人的教育情结。
原来的乡中学有一座两层的红砖小楼,可以容纳八个教学班,还有几座砖木结构的教室,后来砖木结构的教室成为危房,乡镇就筹划着建一座教学大楼,把原来的红砖小楼作为实验室、图书室等场所,新的教学楼计划容纳18个教学班……
事情定了下来,从县上申请了一部分资金,乡上财力有限,就开始从每家每户有孩子的家庭开始筹钱,在那个公共财政非常有限的年代,这种做法也说的过去,乡政府组织,开会,宣布了筹款方案,以村为单位收集建校款,几乎没有人反对,大家都开始自觉的筹集建校款,每户80元,就这样,筹资活动在全乡紧锣密鼓的展开……
那年九月,我刚好上初一,踏进校门,迎面的教学大楼雄伟气派,呈品字形结构,中间的最高处飘扬着鲜红的国旗,墙是绿色的,窗是红色的,教室里挂了两排“电棒”,一到晚自习的时候,整个大楼里灯火通明,学生们在伏案疾书……
全乡15个行政村,大约13000户,筹资100多万,乡亲们为了孩子们读书有个好环境,克服困难筹集建校款,万众一心,终于在平地里撑起了一座教学楼……
教学楼动工那一年,我的上一届学长,产生了合阳县中考第一名,多名学生被合阳中学重点班录取,孟庄中学向合阳中学重点班输送学生人数在全县名列前茅。
在此后的若干年,孟庄中学依然是全县有名的初级中学,各科教师在全县都响当当,学风甚浓……
如今那座三层教学楼还矗立在那里,乡村的孩子很多都转到县城中学读书,乡村的学校就像一个变瘪的气球,慢慢的收缩变小……
撤乡并镇,撤并学校,世事变迁各有原因,而教学楼依然那么矗立着,这并不妨碍他已经成为乡村的精神高地,他已然成为乡村教育信仰的象征,成为那片土地上文化的象征,他就像一座塔,诉说着乡村对教育、文化、文明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