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混沌大学黄执中老师《情绪沟通——改变看法与自我认知》课,有两点印象深刻,第一,没有人愿意被改变;第二,谁痛苦,谁改变;谁需要,谁让步,PS:最后一个测试很好玩。
正巧前晚,儿子学习时,一会儿休息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饿了一会又偷偷看新闻热点,我按捺不住,最终爆发了一场“战争”。又想起前两天让儿子做一天饭,我喋喋不休,说他浪费了太多时间,结果也是不欢而散。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之间一直有那么多冲突,为什么我总是会生气?他“浪费时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生气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拥有什么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我对他的“严厉”是不是正确?他需不需要我的改变?
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听完课,我觉得需要反思和改变的是我。
****************************************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对于浪费时间,有一种犯罪感。如果一件事情可以一小时结束,那么绝对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如果儿子磨磨蹭蹭,我总会火星积聚,到最终忍无可忍而爆发。
要知道,在每个上学的早上,我5点起,5.50出发去学校,在这五十分钟里,我要做好早饭,弄好带的中饭加上自己洗漱、早饭,环环紧扣,每个环节精确到秒。
或许是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即使平时放假,我还是会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做好每件事,烧水、煎荷包蛋、烙饼的间隙刷牙、洗脸;等锅开的同时,洗菜、清理、擦地;比儿子早吃完的一分钟里,刷碗拿包;吃饭的同时听人民日报新闻,时间被用到极致。
于是,我对于儿子的一点点“拖拉”、“浪费”,总是会“横眉冷对”、“怒火攻心”。
****************************************
我反思我与儿子的之间的矛盾,第一,我太想改变他,比如他对于学习的态度、方法、效率,对于时间的管理、控制等等,然而,没有人被别人改变,改变需要方法。第二,我痛苦,所以我改变;我需要,所以我让步。
今天,我尝试先改变一点点——对时间的充分认知,改变做早餐的节奏,看看会怎么样。
今早我故意“慢生活”了一回,试着放慢节奏,不再精确计算时间, 不再一环紧扣一环,过程中有些许纠结和不惯,但更多的是释放与平静。
从6点到9点,先煮粥,然后准备做面包,正在称量一样样放面包材料的时候,由于锅太小,火太大,米汤溢了出来,以往,我会焦躁,只要有一步没有照我的预想进行,我都会焦虑。
今天,我没有时间的“紧箍咒”,所以内心没有半点不快,放下手中的活,拿开锅,把灶面擦洗干净,再放点开水,由于太专心放面包的配料,没在意,粥又溢了出来。我又重复刚刚的步骤,然后索性盯着锅,等锅开后,换小火慢慢熬。
再回过头做刚刚的事情,用面包机和面,接着洗漱,洗漱完发现早饭还遥遥无期,那就淘米洗菜切菜吧,把中午的饭菜准备上吧。
等吃上早饭的时候,已经是9点,整整三个小时,在这三小时里,我没有急躁、没有抱怨、没有时间的紧迫感,一切都顺其自然地进行着。
有些许犹豫、纠结,是不是太奢侈了,时间是不是过去太快了,本来我现在可以坐下来写东西了、学习了。这些念头每每冒出来,我都让它一闪而过:今天,我要的就是“慢”,慢慢生活,慢慢体会。
体验完两种不同的方式,看似“浪费”了一些时间,整体心情还算平静,说没有波澜那是假的,但是我感觉我的内心完全有力量去驾驭。
今天的“慢生活”体验,很有感触,原来日子还可以这样过,原来内心可以这样平静,原来我的急躁是有原因的。在“慢”中,我看到了原来那个“快”的我,那个辛苦的我,那个“面目可憎”的我,那个不停催促的我,那个需要停下的我……
想起了中庸之道,平时的我,可能是太快了些,而今天的生活又似乎太慢了点,假如平时要上学,那是完全没有可操作性的。但是,我要怎么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找到一个“临界点”,既不过于忙碌、急躁,又能应对时间,安排好一切。
回到与儿子的相处问题上,同理。所谓“过犹不及”,我的最大问题是管得太“过”了,太“严”了,我需要慢下来、慢慢放下、放手。
比如昨天与儿子生气,放手一天,狠心不管他,可是这只是外在表象而已,内心根本就没有放下,班级群里老师发的作业、视频教程、要求,第一时间一字不漏看完,想着明天开始听课,要怎样安排作息、怎么安装APP,要做什么预习,要怎么上传……
然而,在放与不放、管与不管之间,要找到“度”,找到那个令双方都舒适的“临界点”,然后好好相处。我正在慢慢体验,寻找平衡点,找到我们最佳的相处模式。
Ps:如果你已经看到了这里,还想做那个小测试的话,那就继续往下看,如果不想,那么你可以点击退出了。
六个问题:
(1)如果有朋友你与初次见面,你最想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
(2)你童年最大的恐惧是什么?
(3)你觉得你性格中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4)你非常羡慕别人有的而你没有的特点是什么?
(5)你常常什么因为什么性格特点而让你陷入麻烦?
(6)你最讨厌别人的哪一种性格物质?
认真问问你的内心,回答这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读,我会稍后放在评论里,一定会让你大跌眼镜,倍感惊讶,至少我是如此。
这几个问题,真是“玩”自己的好方法,解读发现自己的另一面,哈哈。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删)